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二讲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一、萌芽时期1、古代的慈善活动“慈善”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是神对人的爱。古代社会保障是以慈善制度为特点的,这一过程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2、早期福利改革与济贫法国的福利改革:把原来由宗教团体分散掌握的福利设施接管过来,在城镇中形成了一个由非神职人员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保障行政机构。英国的福利改革:《济贫法》(1601)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形成现代社会救济制度的形成:英国新《济贫法》(1834)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以《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为依据的德国工人社会保险计划(1883~1889)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美国《社会保障法》(1935)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1、市场经济的推动2、政治民主化的推动3、工人运动的推动§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标志1、“普遍福利”政策的广泛实施;贝弗里奇报告(1942)2、“福利国家”的纷纷出现。英国(1948)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具体内容1、社会保障制度全民化;2、确立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3、社会保障项目越来越全面;4、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攀升。三、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1、推动了战后西方经济的增长与繁荣;2、扩大了社会平等与公正;3、平衡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四、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背景1、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大变动2、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目标§3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1、严重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国家财政负担沉重;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4、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突出矛盾。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观点一:用“选择性”的社会安全网制度去取代建立在“广泛性”基础上的全民福利制度(1983、英国)观点二:实施“工薪者基金”的社会保障措施(1983、瑞典)三、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1、提高个人缴费上限,征收社会保障税,扩大社会保障经费来源;2、改革社会保险给付经费,节约社会保障经费;3、扩大就业,增加社会保障费用的收入;4、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降低政府风险;5、对社会保障的实施办法进行结构性调整。§4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一、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德、美、日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对不同社会成员选用不同保险标准;2、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但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3、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保险缴费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4、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间调剂使用,充分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5、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优点:1、既能够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又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重视社会保险中权利与义务的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3、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保险基金在社会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也体现了保险互助共济的宗旨。局限:(1)由于实行现收现付制,使社会保障基金无法应付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2)由于社会保障费用持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3)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使部分成员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形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心理,产生“惰性”。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英国、瑞典特点:1、面向全体社会成员;2、高福利化;3、统一管理体制;4、为公民提供“一揽子”预防性保障优点:(1)它保证了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体质,从而为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2)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需求,达到一种鼓励消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3)福利政策的推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医疗、职业培训、老年服务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而且培训了一、二产业的产业工人,改善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结构;(4)福利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良好前提条件,对市场经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有效防范和划解。局限:1、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2、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3、失业率居高不下,即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4、办事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三:“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前苏联特点:1、受保人不缴费任何保险费;2、社会保险待遇偏高;3、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4、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挂钩;5、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新加坡特点:1、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以其它保障措施为辅助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2、雇主与雇员为责任主体,而政府基本上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3、公积金采取完全积累制,全部存入个人账户;4、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与运营全国的公积金,并保证其增值。优点:1、使新加坡人有了老年、疾病、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国家财政不背上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完成的;2、公积金制度实际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公积金除用于支付会员利息和正常提取外,积存的部分大都用于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修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住房,并向国外投资,这些都为新加坡经济以年平均10%的增加率递增作出了贡献,同时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值。3、该制度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自助互济,它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避免出现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障型甚至社会保险型模式的固有弊端。缺陷:1、缺乏互济性;2、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对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3、过度的储蓄积累,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不利于内需拉动型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未来消费充满着相当的风险;4、过高的缴费比例,降低了公民另外储蓄的可能,导致公民老年时生活来源单一,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5、高额投保费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本文标题: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7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