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新体诗,又叫“永明体”骈文:骈,辆马拉的车,引申为偶,对偶。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文以双句为主,句子叫骈句、俪句,讲究对仗与声律,其中以四、六句相间作为固定的格式,唐中时称为四六文。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讲求形式之美,助长形式之风流行。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如:女性;在情调上,清艳,风格柔媚,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大小谢:谢灵运、谢眺阴何:阴铿、何逊《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选学:研究《昭明文选》的学问。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沈宋:沈约、宋焕志刘柳:刘禹锡、柳宗元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倡文道合一,强调儒家正统思想,革新文体,反对浮华的骈文,创立了一种自由流畅合于实用的新散文。韩愈以其创作实绩进而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运动。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保存较多。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者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民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韦:温庭筠、韦庄温李:温庭筠、李商隐《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简答论述题:1.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2.曹操的文学成就学习汉乐府,有许多的诗歌成果,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生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3.曹植一生遭遇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①前期(建安25年,其29岁前):渴望建功立业,诗歌充满了俊逸的少年意气,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内容上看,数量较多些贵族生活,另一类写动乱的社会现实,第三类表现雄心壮志②后期(曹丕继位后):从悠悠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受打击的对象,满怀忧愤、痛苦。基调:哀怨、悲愤、铁骨铮铮,不向现实低头。4.蔡琰《悲愤诗》的独特价值中国诗歌史、文人创作的第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以作者悲惨的一生为线索,展开了汉末动乱的现实,把人们带到了屠刀和铁蹄震颤下的时代。此诗非亲历无可作,对于动乱的现实,建安诗人以政治家的身份居高临下,或以旁观者的眼光悲天悯人,而蔡琰则作为一个普通人,承担了那个时代所有妇女的苦痛命运,字字饱沾血泪写成。建安时代的动乱通过蔡琰的特殊经历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5.阮籍咏怀诗思想艺术特点继承庄骚古诗十九首表现方法,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思绪恍惚玄远,寓意隐晦曲折,往往能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明而又阴郁沉重的意境。6.左思《咏史八首》思想艺术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义气干云,为古今绝唱。诗人以自身经历表达了对塞上不平以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表达了对古代门阀制度的控诉。诗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7.陶渊明的隐居思想及其诗歌艺术成就隐居思想:①他的隐居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的意义,他的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与前代、后代许多隐士不同。②陶渊明的隐居不仅是独善其身、全身远害,而且要有所作为,追求精神不朽、清节永传的目的。他在隐居中坚持劳动,认识到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在劳动中提出桃花源的理想,歌颂劳动。③陶渊明弃官归隐,是质性自然的结果,有着葆性养真、追求自由独立、提升个体生命价值、护卫人格尊严的目的。④对功名的厌弃也是他归隐的原因。⑤陶渊明回到乡村也有过自己的痛苦、矛盾乃至挣扎,但他都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度过了。这样他在诗中就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真实可信的隐士形象。⑥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感叹时光流逝、死亡渐渐逼近、委运承化的人生态度。艺术成就:陶诗分为两类:咏怀诗(主要表达陶由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体现他热爱自由的高贵品质);田园诗(归耕之后的生活,更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①风格朴素自然,擅以平淡真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②善于从生活感受中提炼艺术语言,通过景物描绘创造出艺术境界,表达一种浑融完整的艺术感受;③善于融兴寄于自然美,把比兴寄托和对自然的观赏融为一体,创造出抒情主人公自我的艺术形象;④语言:通过朴素的语言写出深刻的人生阅历,警快透辟;⑤陶诗风格总体平淡,但也有豪放之气,只不过不易让人察觉。文学史上的意义:①开创确立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上的诗风,影响到了后世各个艺术门类,确立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标准;②扩展了诗歌的审美范围,把诗人的审美视野扩展到了乡村、田园,是田园诗成为中国古诗歌的一大流派。8.试说明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与艺术的差别思想:南朝:400首,情歌,表现青年男女在爱情中的各种情况;多出自女性之口,通过其述说,传递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北朝:60首,反映战争、游牧生活、思想、草原风光艺术:南朝:清丽俊美、婉转温情,多用双关、比喻,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北朝:雄浑刚健、豪迈亢直、抒情直率、语言朴实,既有哀苦愤懑之调,又有悲凉激越之音。9.比较大小谢山水诗异同同:①善于写山水景物,同时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精细清俊②二人均善于熔裁警句,风格清晰,浑然天成异:谢灵运:①谢灵运善于精细的刻画自然景物,也能用写意手法大笔勾勒,故其笔下的自然景物活泼可爱②注重选取自然景色中色彩最鲜明的部分,使山水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注意画内景和画外音的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③谢灵运的山水诗从景物中透露出事物的玄理,写景、抒情、说理谢眺:①善于写山水景物,其中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在他手里,山水摆脱了玄言的影响,将山水诗创作推向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境地,为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兴起开辟了道路②在寻常的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简淡而有情趣③队长精工,音韵协和,是五言律诗的雏形,更接近“唐音”10.鲍照的文学成就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将满腔的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倍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诗为主的歌行体。11.庾信的遭遇以及前后期诗风变化的关系以42岁出使西魏为明显分期前期:常出入宫廷,深受梁武帝宠信,奉命而作,多为阿谀之词,声色犬马、思想贫弱、风格华艳后期:以悲哀为主的危苦之辞,抒发了异常沉痛的故国之思,悲哀、苍凉、雄浑、深沉12.《世说新语》内容及艺术价值选取最典型的细节,善于抓住言行片段,用精炼传神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口语提炼成生动活泼的的文学语言,创造了许多运用广泛的成语,为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启示。13.《搜神记》内容及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内容:①对统治者的凶恶残暴进行鞭笞,表现人们的反抗精神;②反映广大百姓在动荡年月中的种种不幸遭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反映封建制度下男女青年对于自由婚姻的争取和渴望。地位(艺术价值):①志怪故事在艺术上显得幼稚粗糙,一篇作品只刻画一两个人物②情节刻画线条较粗,一般只有故事轮廓③带有浓厚的幻想成分和迷信色彩④在时空处理方面表现了极大的想象力,人境、仙境、鬼境交相映衬,为后世的浪漫主义小说提供了启发⑤为唐传奇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为后世戏曲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开启了笔记小说的先路14.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原因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版图面积大,疆域广阔;空前开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密切,南北文风统一;采取科举考试,使大量中下层人士进入朝廷;文禁松弛;唐人任侠,大有胡气;儒、佛、道三种思想并行,多元思想并存。15.举例说明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异同异:①王勃(649-676)子子安多写抒情之作,辞藻华丽,风格清新雄放。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对五言格律诗渐趋成熟,甚有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杨炯(650-695)为人恃才倨傲,为政苛酷。其诗擅长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寄寓工业报复,气势昂扬,风格豪放。《从军行》③卢照邻(632-695)字升之,号幽忧子擅长七言歌行,诗彩富艳,韵致流转④骆宾王(627-684)长于七言歌行,对唐代七言古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五律亦有佳作。同:①有壮大的气势,有慷慨悲凉的感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8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