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
1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教学重难点: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2、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教学方法:品读,点拨,比较。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必修1教学导引二、单元导引1、必修教材的结构2、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三、导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四、写作背景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五、关于词六、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教师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遒遏找一个学生读,教师点评。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教师点评。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2立看怅问携忆记通过朗读全词我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七、具体分析鉴赏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点评。(1)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3)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4)比较鉴赏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②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品读上片后三句。(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3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情绪激昂。于是他就开始了“问”。(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八、课堂小结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九、作业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片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示例: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第2课时一、课前回顾1、提问关于词、意象等的知识。2、背诵这首词。3、展示写景散文段落。二、分析鉴赏下片1、再读全词。(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2、鉴赏前两句。我们要凭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3、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1)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2)作者笔下的革命的青年有哪些特点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恰同学少年(年轻),风华正茂(有才华);书生意气(奔放热情),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指点江山(关心国家命运),激扬文字(敢于斗争),粪土当年万户侯(敢于斗争)。4、品读下片后三句。4(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作者忆的是同学、书生,但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3)上、下片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上片为设问,引出下文;下片为反问,回应前文。三、艺术特色1、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象鸟一样盘旋的神态。2、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四、小结下片下片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五、拓展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六、课堂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唯有这样的斗士,才有这样豪迈的气概,才有改天换地的一番作为。七、作业1、搜集毛主席诗词名句。2、谈一谈《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异同点。雨巷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音乐美。通过掌握意象把握意境的营造。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诗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等意象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5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3课时一、教学导入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这个诗歌的王国中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形式的诗歌,在86年前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雨巷》,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二、初读,整体感知,介绍作者背景材料1、教师配乐领读,解决读音及节奏。通过刚才教师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在这里面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创作了一种环境,此时,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你觉得作者传达出什么样的情绪?寂寥、忧愁、凄美。大家整体把握都很准确,都扑捉到了作者淡淡的惆怅,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幽怨。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板书:寂寥惆怅2、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如此“寂寥,惆怅”?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诗创作时间?1927年。介绍创作背景,诗人背景。三、词作解读1、意境美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那么现在从这首诗出发,你们通过哪些景物捕捉到了作者这种寂寥惆怅的情绪?(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构造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板书: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篱墙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古典、朦胧、忧伤、优美。(1)请大家想一想这条“雨巷”是什么样子的?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白墙灰瓦的寂寥人家,大家体会一下这种感觉。(2)为什么作者说“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与忧愁有什么关系?丁香是古代诗词里的常见意象,请同学们打开书第9页,看看下面这三首描写丁香的诗,这三首写丁香的诗都描写的同一种情绪,是什么?愁。丁香在古典诗词中意味着愁绪,“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空结雨中愁”“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3)“油纸伞”说起油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9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