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教材分析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3、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4、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一单元化学学习,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而对于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案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2、学情分析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案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3、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情感目标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4、教学案方法: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案方法。(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材内容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主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本单元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内容,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中物质的简单分类进行小结,又为后期学习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作以铺垫,更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为质量守恒定律埋下了伏笔。在内容的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的排布观念,离子以及离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教材将这些内容以资料、卡通画、活动与探究、实验、讨论、习题等形式加以呈现。具有以下特点:1、以图表代文,提供信息,说明问题2、利用卡通画形象生动地说明或解释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掌握知识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进行知识的梳理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本单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从宏观走到了微观世界,那么课标对于这部分知识是怎样要求的呢?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用语进行描述;(2)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保持学习化学的好奇心教学中的重点是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的概念,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我们再来关注学生情况: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领域的重要开始,粒子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根据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因此,我建议本单元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同学们突破难点。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我建议本单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策略一、整合教材,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期初,我们可以适当渗透元素符号,名称的教学,让学生提前进行记忆,书写。策略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灵动、有趣、高效。分子、原子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课本上的图片、表格使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认识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或者是flash动画将分子、原子的运动形象化。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就以《水分子的自白》音频,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认识了分子,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三、敢于对教材进行适时的删减或补充。例如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上,课本给出的是部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以补充,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前20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并通过观察,找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各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策略四:重视实验,合理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更好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或者改进实验,例如,我们可以将酒精和红墨水混合,让学生对比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理解分子间有间隔,又比如有很多教师觉得课本中氨分子运动的实验不太合理,我们可以进行改进,比如“铁树开花”。策略五:整合知识,理清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较难理解,彼此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将知识梳理,整合,形成整体的感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罗列出来,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交流,将知识整合起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策略五:链接中考,把握动向。本节知识在中考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试题难易程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其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以及用原子分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考察最多。在教育的舞台上,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灵魂的舞者,用点点滴滴的细节,舞动出生命的灵动与睿智。所以,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这是我们教师“收获幸福”永远的必修课。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上看,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前有学科知识为主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后有人文内容为主的“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中间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水的净化”,具有学科内容与人文内容均衡配合且从微观到宏观、学科到生活再到社会,知识和视角逐渐扩大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的思想。教材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选材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体现操作技能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等几个方面凸显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重点内容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原子、分子的概念;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两个讨论。课题1中,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课题2中,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安排了两个讨论:讨论1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深化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讨论2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是原子的“化分”与“再化合”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是保持物
本文标题: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2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