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作者:凯文·林奇读书时间:2016年11月-12月作者简介:1918年出生在芝加哥一个富裕家庭,父母是来自美国的第二代爱尔兰居民。林奇曾就读于美国当时一流的学校--法兰西斯.派克中学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Lloyd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摘要: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空间设计就是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大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这些形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正文: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大学三年级时,那时刚刚学城市设计,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一次,知识水平有限,也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来得及细看,入学以来,闲来无事就有重新翻开慢慢品读,阅读完后,自己依然对城市意象存在的模糊的观念,只企图通过一点读后感把尚存的心得写下,往后再体味。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30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建筑学院之一。他首次提出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三个附录,对环境的意象中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提出的看法,有通过举例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三个城市进行论证,同时,有重点的解读了城市意象的五点元素,这也是书中精彩的部分章节,分别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且论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对城市形态和新的尺度进行讨论。《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叫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他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重大的意义。他首先提出了“意象”这一词,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P90)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的最终的意象,有目的的将其重新排列,变形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的形成需要的意象。(p66)在书中,他具体将到了可意象的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即可读性,和可意象性,所谓可读性,表现为他的街区,道路或者标志物应该很容易认明,不会让路人找不到方向。从而给人以安全感,而且可以拓展认了认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一个城市的至少在感觉上时好时坏的的依据,如果人身在其中,一直找不到北或者容易造成方向感的缺失,使人产生不安全感,这就说明这个城市的意象很糟糕。文中着重的提到了城市元素的五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使人印象深刻。需要提出来做具体的记录和吸收。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者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他可能是机动车到,人行道,长途干线或者隧道铁路等,对于许多的人来说,他是意象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的移动中观察城市,而其他的元素也是沿着城市道路而展开的,与之关系密切。道路有四个特性,分别是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和可度量性,这四个特张也是互相联系着构成道路的统一整体。边界:边界是除了道路意外的线性要素,他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边的参照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起作用是分割和限定的作用。区域:是城市上有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可以从内部确认,从外部也可以得到并确认用来作为参照:决定区域的特征是主题的连续性。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性交点或者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中很小很小的点,但事实上他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者也可能成为稍微延伸的条状物,节点即使聚集点也是连接点,比如连接点或是道路的中断处,可以是广场,他如同区域,也有内外之分,当人们位于内向的广场之中或者是在他的周边时,几乎没有方向感,在他附近时只有靠经或者远离这两个方向感。到达节点时,基本的感受是简单的“我到了”而已。相反,外向的广场不但表达了大致的方向,而且与其他的区域链接清晰。标志物:这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物体,比如店铺,建筑,山峦等,也就是在众多的物体中找出有突出代表的东西,由于是在一大堆的物体中跳出来的一个元素,所以标志物需要有标志性,也就是单一性和唯一性,或者在整个环境中让人难忘。如果标志物有清晰地形式,那么背景将于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其目的就是让他突出来,让人能够更好的识别,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标志物就有导向和标志的作用了,建筑地标性,也是标志物实现的一种途径。结语:事实上,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的介绍远不止这么多,书中的大道层层叠叠,然对于读者而言,需要的却可能不尽相同,我读了他的书,但我需要的确是很小的一部分,或许等着时间的沉淀之后,在翻开这本书,我又能够得到不同的东西,林奇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建筑学的学生,同样适用。希望能够一直品读,从中得到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
本文标题: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3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