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述二、认识过程三、情感与意志过程四、人格心理五、人生全程发展六、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七、学习理论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九、学习动机十、教师心理一、心理学概述(一)识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二)理解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三)应用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二、认知过程(一)识记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2、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3、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4、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几个品质;5、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6、问题解决的概念;7、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言语的感知与理解。(二)理解1、感觉的种类;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5、知觉的特征;6、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7、影响识记的因素;8、思维的过程;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0、问题解决的阶段;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13、言语的种类。(三)应用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过程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想象6.言语7.注意感觉(一)识记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二)理解1、感觉的种类;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I.感觉的概念和种类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II.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恰好能引起感觉和恰好不能引起感觉的界限,叫做感觉阈限。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或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阈,如视觉器官的绝对感觉阈限是晴朗夜晚48公里外的烛光)。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测试绝对感受性的指标。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反之,绝对感受性就越小。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是用差别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两者之间成反比例关系。III.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觉的适应(二)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类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联觉和感觉补偿现象感觉的适应的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水煮青蛙游泳时,刚入水觉得有点冷,几分钟后就不觉得水冷了厨师越做越咸骑驴找驴在视觉范围内,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Ⅳ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知觉(一)识记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二)理解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知觉的特征;(三)应用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知觉1.知觉的概念和种类2.知觉的特征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4.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I.知觉概念和种类1.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对象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似动现象和诱导运动)。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II.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Ⅳ.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觉的规律。(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注意(一)识记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2013小选)、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二)理解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三)应用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和种类(二)注意的品质(三)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四)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Ⅰ注意的概念和种类1.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最基本的特点。2.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一般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Ⅱ注意的品质1.注意稳定性: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起伏现象2.注意广度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Ⅲ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影响注意的稳定性条件: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2.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影响注意的广度的条件:1.注意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广度越大;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影响注意的转移的条件:1.原先注意的紧张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Ⅳ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1)加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4)用坚强意识与干扰作斗争。记忆(一)识记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几个品质;(二)理解影响识记的因素(三)应用1、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2、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记忆(一)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种类(二)记忆的过程(三)遗忘(四)记忆的品质(五)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六)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七)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思维(一)识记1、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2、问题解决的概念;(二)理解1、思维的过程;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问题解决的阶段;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三)应用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和种类(二)思维的过程(三)思维的品质(四)创造性思维(五)问题解决想象(一)识记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二)理解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言语(一)识记言语的概念和特点;言语的感知与理解。(二)理解言语的种类(三)应用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情感和意志过程(一)识记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3、意志的概念与特征;4、意志品质。(二)理解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2、意志行动的过程。(三)应用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情感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2013小名)及其关系;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4、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意志(一)识记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2、意志品质。(二)理解2、意志行动的过程。(三)应用1、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四、人格心理(一)识记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2、需要的概念;3、动机的概念;4、气质的概念;5、性格的概念;6、智力、创造力的概念;7、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二)理解1、人格的结构;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需要的种类;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5、动机的种类、功能;6、气质类型的特点;7、性格的类型;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9、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10、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三)应用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2、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四、人格心理(一)人格(二)需要与动机(三)气质(四)性格(五)能力人格(一)识记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二)理解1、人格的结构;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需要与动机(一)识记1、需要的概念;2、动机的概念;(二)理解1、需要的种类;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种类、功能;气质(一)识记气质的概念;(二)理解气质类型的特点;(三)应用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性格(一)识记性格的概念;(二)理解1、性格的类型(2013小选);2、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三)应用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能力(一)识记1、智力、创造力的概念;2、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二)理解1、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2、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三)应用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五、人生全程发展(一)识记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观;2、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3、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图式、同化与顺应等概念;4、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5、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13小选);6、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二)理解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3、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4、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三)应用1、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3、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
本文标题: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4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