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一、概述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文学,现实主义方兴未艾,古典主义消退殆尽,浪漫主义余波犹存。此外又陆续出现了好些新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自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一)自然主义文学1865年,左拉以“自然主义”指称初露端倪的一种文学流派,并逐渐对这种文学流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从此,“自然主义”便成为文学史、文艺学和美学等领域的一个特定范畴。在新兴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理论中,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对许多作家的观念更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自然主义的理论先导。1、孔德(1798-1857)孔德的实证哲学之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他强调艺术要探索人,认为人的社会取决于生理条件,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2、泰纳(1798-1857)提出了决定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种族包括人的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影响等要素,环境包括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时代包括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他主张描写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类型的人物、综合研究人所收到的各种影响,特别是种族影响。3、贝纳尔贝纳尔医生对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命名,他“就是承认随时随地都有规律”,认为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都必须探讨其特征和环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一理论成为当时医学界、哲学结合文学界的权威理论。(二)唯美主义文学唯美的观念源于德国古典美学思潮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歌德认为艺术作品时独立的有机体,席勒提出把美作为一个自足而独立的“美的显现”。柯勒律治发表过唯美的主张。而康德则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强调美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唯美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超功利的艺术主张和唯美形式的追求两个方面,颠覆了艺术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文学传统,被长期贬斥为“形式主义”但唯美主义拓宽了美的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它既是象征主义的先导,有对20世纪的文学造成了影响。1、泰奥菲勒·戈蒂耶(1811-1872)戈蒂耶唯美主义的先躯。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代表作《珐琅和雕玉》(1852)以画家的眼光纯粹从色、光、线条、浮雕的效果出发,反复咏叹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刻意创造赋予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方面的美感。受泰奥菲勒·戈蒂耶的影响,60年代法国出现了阵容可观的帕尔那四排唯美主义集团。2、约翰·罗斯金(1819-1900)罗斯金英国被称为“美的使者”达50年之久。他认为对美的感受能力来自“道德知觉”。他推崇哥特式建筑是体现了基督教的“真理、牺牲和顺从”三大美德。把美分为“典型的”和“生命的”。3、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诗剧《莎乐美》(1893)是王尔德的又一代表表作。(三)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流派的兴起,跟19世纪中叶以后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密切相关。康德提出“先验唯心主义”,叔本华首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世界只是主观的心影。19世纪唯美主义强调形式、追求表现力和重现瞬间感受等主张给了象征主义直接的启迪,到19世纪中后期为唯美主义所催化。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借助感官可及的具体事物作为意象,用以相对的抽象情感;强调想象的作用,认为主客观之间、宇宙万物之间都能产生相互感应的“交感”,注重“通感”;追求诗歌跟音乐、绘画的结合和语言的不同组合。而且集中写丑,以真实丑入诗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后产生美感。作为一个流派,自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作为一种风格,它不仅在年代传入美、英、德、俄和西班牙等国,而且对20世纪的世界史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波德莱尔(1821-1867)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先驱。在50年代提出“通感”论,发表诗集《恶之花》,为象征派诗歌的形成开辟了道路。波德莱尔有“恶魔诗人”的称号。2、让·莫瑞亚斯(1856-1910)在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成为象征派出现的标志。3、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长诗《醉舟》写喝醉的诗人随波逐流泛舟大海,摆脱了“纤夫”、“舵”、“锚”等外界的束缚,看到了层出不穷的怪异景象,以此比拟感官麻醉、心灵开启的诗人抵达“未知”境界后的感受。4、斯泰凡·马拉美(1842-1898)长诗《牧神的午后》熔梦幻象征于一炉,集诗、画和音乐为一体,在朦胧的色调和悠长的牧笛声中,森林、湖泊、赤裸的仙女和轻盈洁白的纱裙构成了一幅奇幻的图景。瓦雷里称此诗为“法语文学中无可争议的最精美的诗”。二、左拉爱弥尔·左拉(1840-1902)是一位对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在理论上做出特殊贡献,在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法国小说家。处女作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黛蕾斯·拉甘》、《卢贡——马卡尔家族》、在1880——1881年间,左拉连续发表了《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和《戏剧中的自然主义》等论著,创立了完整的自然主义理论体系。90年代道20世纪初,又创作了《三名城》和《四福音书》两组长篇小说。《黛蕾斯·拉甘》被左拉自诩为“对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伟大研究”的长篇小说。1869年再版时,他在序言里首次自称“自然主义者”。《卢贡——马卡尔家族》1868年,左拉拟订了一个创作《人间喜剧》式的连续性大型作品的宏伟计划,作品总名《卢贡——马卡尔家族》。1869年至1893年,左拉根据家族的世系分支完成了20部31卷小说,共600万字。全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宗教、不动产投机、商业、工人生活、农民、科学、艺术、交际界等等,描写了约1200个各行各业的人物,构成了一部史诗。代表作《萌芽》(1885)《萌芽》是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第十三部,也是左拉继《小酒店》后又一部描写工人的力作,是左拉一生创作中思想水平和艺术风格的最高体现。艾坚·朗杰马厄普鲁沙赖塞纳苏瓦林《萌芽》的地位《萌芽》在真实深刻地再现工人的劳动生活和罢工斗争方面达到了19世纪西方文学难以达到的高度。首先,通过对现存制度的弊端和劳资间的尖锐对立的客观写实,揭示了工人贫困的根源和工人斗争的必然性。其次,小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精心动魄的斗争场面。第三,作者客观地再现了工人运动内部的各种思潮及其影响。《萌芽》的艺术特色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群体形象,其中着重描写了马厄一家的先进思想和高贵品质。对于人物的描写,一如既往地偏重生物学的角度。描写技巧上,一方面用粗犷的笔法描写群众运动场面和社会生活场景,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一方面用细致的笔触描写矿工的非人劳动和悲惨生活,精微逼真,催人泪下。三、莫泊桑(1850——1893)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坛的一颗巨星,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第一类写普法战争,着重表现法国民众的爱国激情。《菲菲小姐》描写一位不甘侮辱而置侵略者于死地的普通妇女。《米隆老爹》描写一位坚定沉着、视死如归的农民《索瓦热老婆婆》叙述一个为亲人复仇的故事《俘虏》叙述一个老百姓生擒普鲁士军人的故事。第二类写小资产阶级和小公务员,着重暴露追求虚荣、势利、庸俗、卑琐的社会恶习。《我的叔叔于勒》于勒《项链》玛蒂尔德佛莱丝吉夫人《骑马》、《雨伞》、《遗产》、《勋章到手了》等等。第三类写农村生活,表现各式各样的农村人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场面。《穷鬼》描写农民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描写农村妇女遭受欺骗、听凭摆布的处境。《西蒙的爸爸》描写铁匠菲利普为保护受人歧视的私生子喜梦而主动跟西蒙的母亲结婚《小萝克》描写村长的兽性。《老人》描写两代人的淡漠关系和注重实利的农民心理。第四类写爱情和婚姻,歌颂纯真朴素的爱情。《珍珠小姐》描写了一个得不到爱情和幸福的私生女。《修软垫椅的女人》描写一位痴情的老妇人。《月光》描写一个因受了月下情侣的感染,从反对爱情到相信爱情的教堂长老。代表作《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珍品,从羊脂球与同车人的态度中,表现出普法战争中下层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羊脂球》的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贯穿于情节发展全过程。2、情节构思独特,结构布局巧妙。3、逼真的肖像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5、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四、托马斯·哈代(1840-1928)小说题材分三类:“罗曼史与幻想”、“爱情与阴谋”及“性格与环境”。以“性格与环境”类小说成就最高,因这类作品的情节都发生在哈代设定的“威塞克斯”地区,又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小说”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是乡土的诗意自然美与历史浑厚感的完美结合。威塞克斯小说从优雅的田园牧歌开场,以暗淡绝望的悲剧结束:《绿荫下》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远离尘嚣》已透露出悲剧性主题《还乡》进一步展开悲剧性主题《卡斯特桥市长》强调了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无名的裘德》暗示威塞克斯宗法制农村和田园生活神话的解体《德伯家的苔丝》的内容梗概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人”,描写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苔丝年轻受亚雷诱骗失身,后与克莱相爱,因在新婚之夜说出实情遭弃。在生活的重负下不得已回到亚雷身边,后因克莱回来在悔恨膳宏刺杀亚雷。主要人物:苔丝、亚雷、克莱《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评论苔丝本质上属于威塞克斯的乡土性人物,美丽、善良,聚集了乡土诗性和自然美。同时不失自尊心和高贵气质。苔丝悲剧原因1、根本由于英国传统乡土社会和小农经济在资本主义冲击下逐渐解体,个体农民走向破产和贫困造成的。2、新兴资产阶级分子亚雷和克莱在肉体上的侵占,精神上的伤害也是悲剧原因。3、现代资产阶级贞洁观对苔丝的命运亦造成影响。小说的艺术成就:出色的自然描写;巧合和偶然事件在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结构上,全书紧绕苔丝的命运展开故事,脉络清晰、明快。五、易卜生(1825-1906)19世纪挪威的伟大戏剧家,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开始的“社会问题剧”建立了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三座丰碑。作品充满批判精神,提倡一种“强烈的自我主义”,即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以自身精神力量为社会造福。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独创的一种戏剧类型,以尖锐地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来进行讨论而著称的。社会问题剧文笔犀利、尖锐深刻,具有较强的揭露批判精神,内容涉及当时的政宗教、法律、道德、家庭、婚姻、妇女等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在艺术上摒弃一切虚伪、造作、雕刻,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在世纪末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戏剧革命。社会问题剧可分为两类:1,家庭问题剧2,政治问题剧。前者如《玩偶之家》、《群鬼》等;后者如《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等。《玩偶之家》内容概述《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讲述“玩偶”娜拉认识到丈夫海尔茂的虚伪,最后走向觉醒的过程。主要人物:娜拉、海尔茂、柯洛克斯泰、阮克大夫等1、在矛盾冲突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娜拉:柔中有刚,社会叛逆者3、海尔茂:虚伪自私4、娜拉的觉醒和出走是易卜生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精神反叛”的体现5、戏剧具有早期女性文学特征海尔茂和娜拉思想和性格的对立分析第一,海尔茂是虚伪自私的市侩,娜拉则是真诚而富有同情心和高尚品格的人。第二,在爱情和家庭观念上,海尔茂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娜拉则是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追求者。第三,海尔茂是现实社会制度的卫道士,娜拉则是它的叛逆者。《玩偶之家》的分析评论1、《玩偶之家》通过娜拉的塑造,揭示了妇女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权地位。2、从“玩偶”走向觉醒,娜拉的性格经历了一个深刻而生动的变化过程。3、娜拉的醒悟乃至毅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教育。作者由此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4、《玩偶之家》成功启发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思索,被看成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很注重在作品中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让剧中人物展开争辩,进而表述
本文标题: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7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