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7.中国戏曲艺术概论
第七讲中国戏曲艺术推荐书籍1、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2、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3、钮骠、梁燕主编《中国戏曲史教程》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目录第一节戏曲艺术的种类和发展第二节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第三节《牡丹亭》选读第一节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种类1.1戏曲的概念1.2中国戏曲发展史1.3元杂剧、明传奇与清戏三派1.4中国戏曲种类1.1戏曲的概念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戏曲艺术的种类和发展1.2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戏曲艺术的种类和发展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1.2中国戏曲发展史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1.2中国戏曲发展史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1.2中国戏曲发展史宋元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1.2中国戏曲发展史元杂剧: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1.2中国戏曲发展史明清传奇: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1.2中国戏曲发展史明代:四大声腔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1.2中国戏曲发展史清代地方戏:中国戏曲的转型期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1.2中国戏曲发展史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以高朗亭为台柱的徽班“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即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1.2中国戏曲发展史京剧形成: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即京剧。1.2中国戏曲发展史1.3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元杂剧明传奇清代戏曲三流派元杂剧: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元曲发展的原因:1、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艺术的商业化、社会化是促是戏曲成熟与发展的必要基础。2、蒙古族的爱好,对元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倡导和推动作用。3、文人的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元杂剧的组成由折、楔子、题目和正名组成,主要部分是折和楔子。折,既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元杂剧的组成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戏剧里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唱就是唱词,白是人物的对白或独白。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元杂剧的组成曲调,是每段唱词的调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说白)等;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三者交相配合,推动情节的发展,科画人物形象。其中曲词和宾白是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是品味曲词和宾白。元杂剧的组成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四大家《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元代诗人,戏曲作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汉宫秋》是其杂剧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代表作:《倩女离魂》《倩女离魂》京剧《倩女幽魂》电影元杂剧的题材类型一类:爱情剧主要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自主的追求,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及封建道德规范的倾向。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将唐传奇《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改编为“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二类:公案剧。旨在揭露贪污官吏草菅人命的罪恶,颂扬百姓的不屈斗争。代表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三类:水浒剧。主要描写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的侠义行动。代表作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四类:世情剧。主要批判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以关汉卿《救风尘》等为代表。五类:历史剧。以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和民族矛盾为主,一般来说都有借古讽今、曲折表达元代人民政治道德观念的用意。其代表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中的角色行当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为女角,正旦为女主角;末为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指老年妇女,徕儿指小男孩,洁指和尚,驾指皇帝等。元杂剧的词曲杂剧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的“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钟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用韵采用《中原音韵》的19韵部。元杂剧之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道白的样式很多,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的附带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元杂剧之科范元杂剧的科范有两种指义:一是动作表演,而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哭科”,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明传奇明代戏剧主要包括杂剧和传奇两类型。总的来看,明代的杂剧成就远比不上元杂剧,但还是出现的徐渭等个性鲜明的讽刺喜剧作家,代表这名杂剧的特设和成就。汤显祖就是明代成就最高的传奇作家,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代表明代传奇的高峰。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造的文言小说,后来用来指代戏曲样式。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戏曲样式。南戏,原是宋代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春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风格柔媚顺口,体制也灵活多变。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著名作品有《牡丹亭》。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之牡丹亭临川四梦之紫钗记临川四梦之南柯记临川四梦之邯郸记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剑宝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鸣凤记》清代戏曲三流派1、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曲有较强的市民色彩。2、以吴伟业、尤桐为代表的文人派,有案头化倾向。3、李渔为代表的娱乐派,讲求游戏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苏州派在题材上,多关注社会现实,多为政治剧和事实剧在思想上,突出表现道德情操和个人欲望,具有较强的文化反思特点。在形式上,他们精通音律,又是演义中人,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将平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融为一体,又根植于平民文化土壤之中。苏州派代表作家是李渔,最著名的有“一笠庵四种曲”——《一棒雪》、《人兽类》、《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又称“一人永占清”李渔李渔的传奇作品既没有严肃的哲学思考,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表现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幽默风格,一种对现实超然自得的审美态度。戏曲代表作《笠翁传奇十种》李渔的戏曲理论较为完整,有严密的体系,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判发展的全面终结。洪昇与《长生殿》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有《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传奇有《长生殿》,杂剧有《四婵娟》。洪昇一生坎坷,出生与中落的世倌之家,虽然入仕济世,但遭“天伦之变”失欢与父母,远走他乡,自青年时代起,漂泊无寄。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孔尚任与《桃花扇》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照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他们属于为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李香君毅然却奁,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处在昏君、权奸的淫威下,誓不屈节,敢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柳敬亭任侠好义,奋勇投辕下书,使手握重兵又性情暴戾的左良玉折服。1.4中国戏曲种类壹中国之粹:京剧1、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四大微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由唱微调为主,徽汉合流,形成
本文标题:7.中国戏曲艺术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7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