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凯歌201903
•鹿门----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合山中两个场景,展开联想,说说山中是什么样的景象?江边是什么样的景象?请用“山中有____;江边有___”的句式来回答。想想,诗人在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如何把它们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二、缘景明情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2、抓住意象,看看分别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1、时间和空间顺序2、写了两个生活场景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诵读提示、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要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夜归鹿门歌•孟浩然•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联直接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译读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满钓槎头缩颈鳊。•我又想起襄阳人孟浩然,他的诗清新可赏,句句足以永世流传。如今的诗坛老将再也写不出新奇的诗句,只好用木筏捕取鳊鱼在汉水之边。•槎(chá):泛指船。耆(qí)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故老。•称赞孟浩然,突出孟诗特点:清爽淡远。第一句,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在句前着一“又”字,凸显这位山川田野派墨客在老杜心中的重要位置。第二句“复忆”孟因:孟诗歌清爽淡远。孟诗,句句都值得传诵。表达他对孟浩然的赞美和敬慕之情。第三、四句而今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赏孟浩然,在孟的眼前自惭形秽,写出的诗句无法逾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孟去钓鱼“槎头鳊”,这一行动,表明对孟的推崇了吧。前一句用“耆旧无新语”反衬孟浩然的“清诗”,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陪衬孟浩然的隐逸形象。•导语设计•他是李白笔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夫子,他是杜甫诗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清旷。他的一生,有“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的沉积,有“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的期许,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无奈,有“九月当授衣,无褐竟谁怜?”的愤慨,有“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的决绝。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用第一人称,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展开联想,说说山中是什么样的景象?江边是什么样的景象?并思考:它们有何不同特点?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是喜欢哪种画面?作者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认真品味。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3、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4、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5、江边有……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江边景--侧重写世俗。人们争着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悠然的钟声————嘈杂的人声对比佛门清静————尘世喧嚣同是乘舟,两个方向。归宿不同,心境不同。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山中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到第二个,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个人隐居,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明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渔梁争渡•动•热闹喧哗•尘世生活•鹿门隐居•静•宁静寂寥•隐居生活•两个场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惟有幽人夜来去”,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公,也指诗人自己。在这个天地里,人与自然融化在一起,心灵是多么的宁静,超然合怡然自得。在这种情趣的下面,暗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读译•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这种从容的心境,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平和清静之景。车马“闲闲”——从容的心情河水长流、草木繁生——平和清静之景。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暮禽”--拟人,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的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这些。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知人论世--王维•虽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怎么不叫人心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趋向冲淡平和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李白多狂放不羁的一人儿,却唯独超偏爱孟浩然一生,而且还丝毫不含蓄,动不动就赠诗、含泪。孟浩然到底有何特别,竟能把大唐第一诗仙迷成这样。有人说他过于任性,可实际上,他却比任何人都清醒。•李白:最忠实的粉丝•从前的车马很慢,从前的友情也很醇厚。如果唐朝有朋友圈,那孟浩然一定身处文艺圈的最顶尖。作为孟浩然头号粉丝的李白,在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来到洞庭襄汉一带游历。而襄阳正是孟浩然的故乡。此时的孟浩然已凭诗作小有名气,两人一见如故,虽然孟浩然年长十二岁,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们惺惺相惜。那个一身白衣、腰佩长剑的少年激动不已,拿出自己特意为孟浩然写的诗:《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吾爱孟夫子”如此直白的胸臆,“白首卧松云”又是何等的逍遥。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才情过人,周游天下,风采绝世。然而,那时孟浩然正经历着入仕未遂的沮丧。对这个官场失意的中年人来说,潇洒属于曾经的那个他,而眼前的苟且才是不得不面对的日常。•临别时,李白不舍,感慨人生苦短,何时才能相见,苦涩茫然地吟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懂他的风流,懂他的志向,也懂他的无奈。•能得到诗仙赞许的人,风采也的确不一般。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书香人家,少时便有凌云之志。他来到东都洛阳,给贤相张九龄写了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愧对英明的皇帝,真真羡慕那些钓鱼的人啊。孟浩然用细节和比喻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为官心愿。惜才的张丞相一看这诗,就什么都懂了,他很赏识孟浩然,第一时间就举荐给皇上,遗憾的是,这次失败了。后来受好友邀请,去天台山拜访皇帝眼中的“红人”——司马承祯。•可惜阴错阳差,在通讯落后的古代,孟浩然到了,司马承祯却去洛阳了,引荐的希望再一次落空。怀着达则济世天下热忱的孟浩然,一次次的失败依然不能阻挠他。孟浩然把希望放在科举考试上。前往京都那年,孟浩然40岁,算是大龄考生了,但志气和才气都不减当年。在考前的秘书省一次诗会上,孟浩然才气尽显的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让他名满京师。然而,孟浩然因为年龄和失败的经验压力太大,最终科举落第,现实又给他重重一击。即使天不遂人愿,希望每次落空,但每一步过程都汇聚成阅历,这样的人生也算酣畅淋漓。•生命中的贵人。错过一次便是一生。就在孟浩然要离开京都时,孟浩然又遇到一位生命中的知己和贵人王维。孟浩然笔下,田园、山水、旅人,一切都在质朴中透着本真的魅力,那么,王维的诗里,除了本真还有一种禅意。所谓“文如其人”,文风相近的人相遇,自然也会变成至交好友。在孟浩然39岁这一年,他遇到了王维,虽然王维比他小11岁,但两人一交谈,就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帝都,还有人和自己一样不慕荣利。诗画双绝的王维还为好友孟浩然画了一幅人像,带着他来往于长安各大诗会,一时间,孟浩然的诗名更盛了。所谓“名动公卿,一座倾
本文标题: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凯歌2019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9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