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或地域结构时,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或称功能分区。现代城市地理学除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之外,还研究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第三节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作业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一、城市内部的市场空间的构成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①多层次商业中心;②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③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1)以市中心商业区为首的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店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这是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点的级别和数量,所提供的服务档次和出售商品的价钱、种类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网点级别高,数量少,货品档次高,种类多,例如,大型的百货公司等。在层次系统底部,网点级别低,数量多,并且是档次低的货品,品种单调,以日常用品为主。服务范围也是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的商业中心最大,往往包括整个城市地区,其它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随着它们的地位下降而缩小,局限其周围地区。这种呈层次系统的商业中心所销售的货物以日用品、食品为主,顾客以邻近地区的占大多数。2)带状商业网点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带状商业性设施。这些商业网点所销售的货物以非日常用品为主,顾客多为游客。3)专业化商业街,即城市内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汽车专门区、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娱乐区、古怪物品专门区(包括古玩店区)、家具区以及医疗区等。这种商业区域所销售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常用的,或只是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这些行业在地理上聚集一起,供顾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吸引力大。否则,零散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年建立起来的。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土地价值论土地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地理学中分析和解释城市土地利用中最常用的理论之一,来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他认为,不同经济活动的区位,取决于对特殊位置的投标竞争。一个公司愿意投标的数量,取决于它预计在这块土地上能获得多少利润。在对土地性质的评价中,地点的便捷性是被考虑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中心是城市交通网的焦点,因此它具有最大的便捷性和最高的地价。一般地,随着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地价逐渐下降。各公司利用便捷性的程度不同,决定了它们对地价的支付能力也不同,由此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格局。后来,土地价值论的思想逐渐被应用于商业区位格局的分析中。1961年,格蒂斯(Getis)证明了总零售量随着离开地价最高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966年,加纳(Garner)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他认为,高门槛的职能具有较高的支付地租能力,因而能够居于商业区中高地价的地方。加纳并根据一系列的投标——地租曲线,构造了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模式要点如下:(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绕其它职能活动。(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加纳在研究了芝加哥的商业区后发现,在主要交叉路口的核心区,有百货商店、服装鞋帽店、珠宝店、服饰店等。随着距离增加,在第二圈内有家庭用具、面包店、餐馆、银行、电视机和收音机商店等。在边缘有五金、家具、杂货、肉食、饮料、陶瓷、布匹、洗衣店等。加纳意识到他的模式过于简单,指出,商店的位置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但加纳模式仍然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道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土地价值论只考虑买卖双方对位置自由竞争的土地市场,忽视了人为的干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即使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里,也都设有规划局,通过立法和规划对土地利用施行划区控制。三、赫夫(D.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不同层次的商业中心和服务范围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只是由于城市人口较农村密集,所以各中心的服务(零售)范围多重叠,且不易确定。1964年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的公式,即零售引力模式,并用来区别各重叠的市场空间。式中,是位于A区的消费者到零售店i的机率,而整个地区共有r个零售点;每个店的吸引力分别是S1,…,Sr;T为交通时间或距离,即,…,;为对交通时间或距离的函数,交通时间愈长或距离愈远,消费者愈不愿意光顾此商店。零售店的大小,雇员多少等可用来代表吸引力S,不过,应根据引力的重要性而对S加上权数。iAP1ATrAT1iiiAAriiAiSTPST1.0iAP通过这一公式,便可计算出市内各大小不同的商店群或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顾客达成交易的机率,从而可以了解每一商业中心的顾客来源,并可通过机率等值线的绘制,查出每个居民区对不同的商业中心的等值机率点,连点成片,即为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应用这个方法,除了可以比较准确地划出城市中重叠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外,还可以将每一居民区的消费能力乘上到每个商业中心的机率,得出所代表的实际金额。设城市内有N个居民区,则商业中心A的营业总额的预测数便是的总值。1AP12...AAANPPP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可以用于新商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局。但这个模式也受到一些批评。如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是一个平衡的模式;不能预测动态变化,只考虑相互作用供应一方,即只考虑消费者对商业中心规模和便捷性的反作用,而对需求一方,如消费者的感应和特征都被忽视了等等。因此,该模式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模式仅适用于分析同一层次的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和预测其营业额,不适用于呈带状的商业网点和面向全市的专门化商业区域,因为这两种非中心形态分布的城市商业,其服务对象既包括全城居民,也包括城市居民以外的游客和郊外居民。因此有必要采取其它办法来估计其市场潜量。其方法主要有上加法和下分法两种。上加法首先确定不同专门市场的等级,通过市场调查,找出每一专门市场的顾客平均购买力和潜在顾客人数,两者相乘得出每个等级的专门市场的市场潜量,最后把不同等级的专门市场潜量相加为总市场潜量。下分法则是根据某种标准,估计出整个市场潜量,然后再分配给各个市场。最常用的标准是购买力指数。根据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先预测总的购买力,然后根据各商业中心的规模、往年销售额等,把购买力分配给每个商业中心。由于商品或服务性质的不同,两种方法或标准的适用性因行业而异,因此没有通用的模式或方法。四、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极“左”思想影响,不重视城市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压缩原有商业网点数目,致使城市居民生活十分不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历史的积淀,第三产业发展起点低,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内部还没有形成结构完整的市场空间。有关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借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内部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水平上。下面通过两个实例介绍,说明我国城市市场空间的一般特征。实例一:北京市商业服务地理研究(1)商业服务分类(2)商业服务中心分级(3)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1)商业服务分类。根据居民的不同需要,把商业服务分为四大类:①生活必需品,②饮食、服务业;③修理业;④专门项目服务。(2)商业服务中心分级。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各商业区商店的种类和数目多少,把所有商业服务中心划分为五个等级:①市一级商业中心A;②区一级商业中心C;③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E;④市一级和区一级中心间的过渡型商业中心B;⑤区一级和小区级间的过渡型商业中心D。规模较大、等级较高、提供服务项目齐全的商业中心主要位于市中心区。A级商业中心包括北京市三大商业中心区,按商店数目、种类和规模,排列顺序为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珠市口和西单。北京市王府井大街A级商业区的服务项目和总数,与B级商业区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专门性商业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上。C级商业中心是区一级商业中心,平均商店总数不及A级的一半,专门性商店种类一般也仅为A级的一半。E级商业区是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以经营满足居民日常必需用品为主,这类中心商店的典型组合内容是副食品店、蔬菜店、小食店和日用小百货店。此级商店经常表现为一个商店同时经营几种生活必需品。B级和D级是介于前三者之间的商业区,它们的特点介于各自前后两者之间,D级中较特别的是那些因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如北京站、动物园商业区,那里没有副食店,而食品店比重大,如北京站,食品店竟占商店总数的46.9%。从A级到E级商业区,副食、蔬菜商店占整个商业区的比例从不到2%逐渐增加到百分之十几、二十几;而其它专门性商店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也证明了“中心地学说”根据居民需求而形成商业区分级情况是存在的。(3)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结合图12-4分析)①历史因素。五个B级商业区和三个A级商业中心区,除了崇文门、菜市口两个B级中心外,其余六个中心都围绕过去的皇城故宫,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等边的六边形。②人口密度因素。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比市区边缘的人口密度高若干倍;而且市中心区的商业中心不仅为本市居民服务,还为郊县和外省市来的流动人口服务,故市中心区拥有较大、较多的商业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齐全。③交通易达性(或地点便捷性)因素。商店为争取更多的营业额,十分注意地点的便捷性状况,高级商店尤其如此。因为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地点周围的流动人口数量。不言而喻,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便捷性最好的地方,从城市各个部位到市中心的交通都比较方便。此外,市区各地的交通干线附近是本区域中便捷性较好的地方。因此,商店布局多趋向交通中心或交通干线附近。交通线路发生变化,商业中心的等级也有可能上升和下降。总交通易达性指数,西单、王府井分别为第一位、第二位,西四、东单分别为第三、第四位,前门区为第五位。过去的要道菜市口现已不是入城必经之路之一,它在全市商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不再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位上升的突出例子是西单,现在由它和王府井、前门区共同组成了北京市的商业中心区。实例二: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1)商业中心的形状(2)商业中心的分类(3)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4)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1)商业中心的形状。上海市区商业服务部门的分布格局,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于一段街道两旁,形成条带形商业街,这是一种主要的形状。如南京路、淮海中路等。另一种是围绕交叉路口发展,形成一个商业聚集区。如曹家渡、提蓝桥等。一条商业街或一个商业聚集区往往就形成一个商业中心。(2)商业中心的分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选用反映商业中心规模与性质的指标(如商店数量、职能种类、职能单位数量等),把上海市区的商业中心分为三个级别(市、区、居住区)、五种类型。①市级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②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0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