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美术史-1-西方美术史——浅析印象派作品及风格本学期选修了近代美术史,由于高考基本能力科目涉及大量美术及其鉴赏的知识,中学初步学习了有关西方美术的知识,当时仅仅注重对西方美术的流派及其人物作品的学习,很少涉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但是对美术的欣赏与鉴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使我选学了西方美术史。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西方美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国外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个画家作出正确的判断。首先我想先理顺一下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西方美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原始美术之后,逐渐发展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美术,课上老师主要讲授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雕塑和绘画的鉴赏及区分。雕塑师古希腊艺术的灵魂。古希腊的雕塑家们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对神态的描摹以及对雕刻技术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古希腊雕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雕塑《掷铁饼者》,最初见到这件艺术作品时,我还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古希腊艺术,但当时依然给我很深的震撼作用,雕塑者给予了这件作品完美的线条,生动的神态,赋予了它神秘的神话色彩,让人一下就置身于这种豪迈的气势中。而古罗马艺术在建筑上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接下来的中世纪美术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制约,开始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这一时期建筑艺术高度发展,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是主要的成就。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发源于意大利,主要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其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期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先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和浪漫主义画派。德拉克洛瓦和席里柯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或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的辛勤劳动。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在如此多的流派时期的作品与画家当中,印象派给我的感觉最深刻也最独特。可能最初学习钢琴的原因,曾经学习过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再了解美术的印象派时我的印象更加深刻。德彪西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这种特点跟印象派美术非常相似,印象派画家就是注重表现绘画中光与影的变化。西方美术史-2-我查阅了各类资料,加上我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观点,形成了以下的一些看法。“印象派”这个名称不是画家自己取的,1874年4月,几个青年艺术家在巴黎的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的展览,看展览的人很多,但对于这种新风格的绘画却难以接受。因为莫奈展出了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作品,有一个杂志记者就把他们讽刺性地称为”印象派”。印象派画家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团体,也不是想发起一场艺术运动,但这个展览一出来,他们就被看成了一个有共同艺术倾向的群体,印象派这个称呼就这样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把他们称为印象主义绘画。拂晓时分,一轮红橙橙的太阳缓缓升起,挣扎着冲出平静的水面,奋力地划破浓浓的晨雾,露出自己的面目。朝阳,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染红了水面,染红了画布,染红了我们的视觉。三艘小船,早已扬帆,摇曳缓进,沿水而行,由远及近,慢慢行驶出重雾,渐渐淡入到前景,静悄悄的,好像不忍惊醒远方还在沉睡的港都,隐约约的,好像不敢干扰眼前正在凝视日出的观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就是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深邃的,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观看日出给我们带来了人生感慨,而对艺术家是好的表现题材。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大地迎来光明,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由他们构思自己的图画,让他们表现自己风格。西方美术史-3-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画出。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不再重现虚构的传说故事,他们带着折叠式手提画架,背着木制颜料盒,搭起遮棚,要着干粮,到野外去写生作画,把亲眼看到的搬到画布上,把实际发生的记录在作品中,把室内绘画变成户外艺术。莫奈把自然的真实性降低于色彩表现形式之下,把理想化的主题排斥在绘画目的之外,他为着运用色彩去作画。从此艺术不再是描绘对象的附庸,而有着独立的品格和自主的权利。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两次大行动中为鲁昂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他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画的。第一个位置差不多选在教堂的正对面,即一家衬衫店。商店内的工人来来往往,使得他无法工作;他于是又在一家时装店二楼的试衣间安顿下来;由于顾客的埋怨不绝于耳,画家只得用一扇屏风把自己同外界隔开。到了1893年,他又选了第三个地方;这一次,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鲁昂大教堂》,壮观的建筑形象,完全被强烈的反射光冲淡了,看了令人目眩。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看上去笔触狂放不羁,实际上是画家在长时间观察后才落笔的。当莫奈画完鲁昂教堂的连作之后,精疲力竭,视力几乎不能恢复。对太阳光谱如此迷恋,正是这位艺术家的特殊的个性表现。在画鲁昂教堂时,莫奈有时把画架放在鲁昂时钟大街一角的一幢房子里,有时就干脆在大桥的马路上,面向教堂的西大门。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目落,不断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对莫奈的作品评价最为中肯、理解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乔治·克莱蒙梭。乔治在一篇题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写道:”灰暗的物体,其本身因阳光的照射而获得生命,获得给人们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这种围在物体表面、深入其内部、反射至外部空间的光波,始终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有时如高耸入云的‘波涛’,有时如风平浪静的‘水花’,有时则像是一场‘急风暴雨’。物体正是依靠这种‘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羁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正因为这种狂放不羁才可以看见物体,同时物体也正是因此才得以显出其确实存在;那么一件东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的,是画家所要阐明的,也就是通过画家之手来进行化解和重新组合。”西方美术史-4-在这五幅《鲁昂大教堂》的画面上,可以领略不同的色彩感觉。从中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显得很微弱,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一瞬间表面色彩之幻影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这两幅色调不同的同一教堂所呈现的形象和气质也不一样。画家运用浑厚的笔触层层叠加画法,形成大片的碎块厚涂,使教堂具有分量和体积感,深沉而神秘。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法国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画坛,都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所谓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占据统治地位。印象派从精神上是对立于古典传统绘画的,强调创新。创新在什么地方呢?风景、人物、裸体这些题材早已被前人画过几百年了,这些题材是不会触怒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他们不屑于像宗教和文学那样主题性地再现现实,提出应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因此,西方美术史-5-他们的创新主要在于画法以及对于题材的态度,其实,印象派画家并不是反对以自然为师,他们离开画室,采用小尺寸的画框和便于携带的油画布及其他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去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思想。正如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从中世纪摆脱出来一样,“印象派”的出现,则标志着艺术家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画面的一种近似于“酱油色彩”的调子走向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从古典画法的看不见笔触到现在的自由奔放的笔触,从关注宗教题材到表现乡村题材和平凡生活的变化,从客观再现到主观的精神表现等。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以上就是我通过结合西方美术史的学习对印象派美术(主要是莫奈的艺术作品及风格)的一些粗浅见解。短短十个周的学习,使我对美术知识认识还很有限,对画家及其他们作品的评价可能有点片面和不足。但是,完成西方美术史的选修后,再鉴赏外国画家的作品时,不再人云亦云,能够提到自己的观点。这或许就是选修西方美术史后最大的收获吧。
本文标题:西方美术史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1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