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1考试重点1宏观经济概述1.1现代宏观经济四大目标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代表人物代表作1.2凯恩斯理论(需求管理理论、有效需求不足论)革命内容:①否定充分就业;②否定“萨伊定律”;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1.3流量与存量分析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2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2.1公共产品概念特征非竞争性(个人的消费不影响他人消费)、非排他性(无需付费即可消费)2.2市场失灵的原因: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完全2.3政府的经济作用2.4洛伦兹曲线(会解读不同情形的反映)2.5基尼系数3国民收入的统计3.1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漏出:指家庭将其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注入:指厂商所获得的收入追加投资,注入的来源是漏出。3.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GDP(国内生产值总)概念特点最终产品概念GDP中的五个总量关系统计方法⑴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含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⑵收入法(要素报酬法)含义3.3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GDP价格矫正指数的定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概念4国民收入的决定4.1消费与储蓄消费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掌握消费函数曲线四个倾向(储蓄倾向和重点掌握消费倾向其的概念、取值范围和公式)4.2国民收入决定论有效需求理论总支出分析法储蓄与投资分析法4.3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出现的原因及措施)通货紧缩缺口通货膨胀缺口4.4乘数论(以笔记为主)乘数的概念掌握两部门和三部门乘数、四部门乘数的定义(投资乘数、消费支出成熟、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性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的定义和公式)5货币的需求与供给5.1货币的发展与职能货币的含义(包括广义与狭义)5.2货币需求(含义、函数)满足货币的三种不同动机流动偏好陷阱(概念、特点)货币供给(名义和实际)(利率是由货币曲线共同决定、m变动对利率的影响)5.3银行存款准备制度与银行存款的创造法定准备金的定义法定准备率的定义银行存款创造乘数(会求货币创造乘2数)5.4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定义三个工具及工具使用两个缺口出现的表现及对策6国民收入的均衡6.1投资理论经济学中的投资与金融行业中的投资的区别影响投资的因素(两个)投资函数的表达式理解d的含义6.2商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的定义、方程式的推导LM曲线的形成及其斜率LM曲线的平移、旋转7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7.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充分就业的定义理解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奥肯定律内容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影响、治理措施(与两个缺口一起理解)菲利普斯曲线(含义)奥肯定律含义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定义、基本原则及如何使用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7.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效果什么是挤出效应两政策综合分析8AS-AD模型8.1AS(总供给)曲线AS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垂线的含义8.2AD三个原因(或效应)9经济周期理论9.1加速原理形成的原因(乘数与加速数交织作用)什么是加速数根据加速原理得出的结论9.2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理解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特点)10经济增长理论10.1经济增长的区别10.2哈罗德-多马模型(最后结论)31宏观经济概述1.1现代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就业率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社会福利最大)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论代表人物:凯恩斯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2凯恩斯理论(需求管理理论、有效需求不足论)革命内容:①否定充分就业;②否定“萨伊定律”;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1.3流量与存量分析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e.g:资本是存量2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2.1公共产品概念:与私有物品相对,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政府提供,又称公共财产。内容4特征:非竞争性(个人的消费不影响他人消费)、非排他性(无需付费即可消费)只具备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为公有资产,只具备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为准公共产品,所以公共产品必须具备非竞争性。2.2市场失灵的原因: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完全2.3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监管;②政府直接从事生产;③直接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④稳定经济的增长;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2.4洛伦兹曲线(会解读不同情形的反映)反映社会收入公平程度的曲线(越弯曲越不公平)A部分为“不平等面积”A+B面积为完全不等面积A=0收入绝对公平B=0收入绝对不公平2.5基尼系数反映社会收入公平程度(系数越大社会收入越不公平)含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53国民收入的统计3.1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两部门经济假设:①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②所有收入花光,企业所得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要素。对总产出核算即可用上半部分(总收入)也可用下半部分(总支出)经济均衡: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看,总产出=C+I;从总收入去向看,总产出=C+S.C+I=C+S即:I=S漏出:指家庭将其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注入:指厂商所获得的收入追加投资,注入的来源是漏出。注入=漏出—投资=储蓄总产出=总收入=消费+投资=总支出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C+S+T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I+G=S+T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6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要使四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出口(X)等于进口(M)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3.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⑴GDP(国内生产值总)概念: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国内厂商和个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特点: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⑵最终产品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和使用的产品。(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⑶GDP中的五个总量①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国内厂商和个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②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即得到国内生产净值。③国民收入NI: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应该的感到的报酬的总和。④个人收入PI:一年内一国个人所得实际收入的总和。7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缴纳的各种税收后所剩下的部分。关系: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消耗(折旧费)国民收入NI=NDP—企业间接税+补贴—统计误差国民收入NI=工资+利息+租金+公司税前利润+非公司企业收入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消费者支付利息+政府债券利息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纳税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⑷统计方法:①支出法.②收入法.③增值法.①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含义: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概念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GDP及其组成部分:政府购买18%、净出口-3%、投资16%、消费69%消费(Consumption):居民支出占GDP一半以上,包括耐用品、劳务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投资(Investment):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金融强调的是资本的投资,经济学中的投资指实物投资。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政府购买(GovermentPurchase):政府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付(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在分配职能,因其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产生,所以不计入GDP)、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中。进出口(NetExports,X-M/NX,X=出口,M=进口):是国外对本国产品和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②收入法(要素报酬法)含义:将要素所得的各种收入和加总,即W(工资)+i(净利息)+R(租金)+E(利润)计算方法:居民收入:工资+净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企业收入:税前利润+折旧政府收入:企业间接税包括三部分: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83.3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情况。=(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值/该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100%P.S:一般CPI上涨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上涨大于5%称为严重通货膨胀。4国民收入的决定4.1消费与储蓄⑴消费函数(表达式、定义)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表达式:边际消费倾向MPC=△C/△Y平均消费倾向:APC=C/Y消费函数:C=a+Yd(Yd=C+S)取值范围:(0,1)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每增加或减少一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分为三种情况:①<1,产生储蓄;②=1,储蓄为0;③>1,负债消费,产生负储蓄。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a+cYdGDP折算数=某年实际GDP某年名义GDP9其中,C为消费支出,Yd为可支配收入,a为自主消费,c为MPC,c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⑵储蓄函数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2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