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组胚重点1.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25μm(阿贝极限)1000μm=1mm2.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2nm1000nm=1μm3.石蜡切片技术: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HE染色)、封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嗜酸性:与酸性染料(伊红)有较强亲和力的结构特性嗜碱性:与碱性染料(苏木素)有较强亲和力的结构特性4.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5.细胞膜:膜脂、膜蛋白、糖类液态镶嵌模型6.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糙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中心体和细胞骨架7.核糖体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质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向外输出的分泌蛋白质8.溶酶体: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残余体9.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染色体10.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11.上皮细胞游离面纤毛和微绒毛都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所形成的指状突起微绒毛:较短、多,中轴内含微丝,下连终末网,扩大了细胞游离面表面积,增强吸收功能。,纤毛:一般较长、少,轴内含微管,下连基体。有节律的定向摆动,可排出异物,起保护作用,可参与黏膜的物质运输。12.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a)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少b)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和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c)上皮组织一般都附着基膜d)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13.上皮细胞的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紧密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脊,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联系外,可封闭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14.连接复合体: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15.成纤维细胞LM:扁平多突起,核大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EM:RER、G发达功能:分泌形成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16.上皮细胞的基底面:①、基膜: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薄膜EM:基板—均质状物质,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网板—网状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功能:支持和连接作用;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②、质膜内褶EM: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内褶,内褶间含纵行排列的线粒体,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纵纹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电解质的转运③、半桥粒EM:在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功能:保持细胞与基膜的连接17.巨噬细胞:血液内单核细胞LM:胞体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核小色深EM:表面有皱褶、微绒毛和球形隆起;胞质内有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微丝、微管较多、功能:(1)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吞噬:直接黏附、吞噬粉尘、细菌、死亡细胞等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识别、黏附、吞噬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2)参与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了病原微生物等具有抗原物质后,对抗原处理加工,呈递给淋巴细胞,再进行特异性免疫(3)分泌功能: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干扰素——抗病毒补体——参与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刺激白细胞增殖18.浆细胞:来自B淋巴细胞LM: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染色质块呈辐射状分布,核旁有一浅染区EM:RER、G发达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9.试述肥大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肥大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较小,呈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颗粒。电镜下,颗粒大小不一,由单位膜包裹,颗粒内含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肥大细胞还能分泌白三烯。其中组胺、白三烯能使微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可造成大量液体从血管内渗出,造成局部水肿,在皮肤则表现为荨麻疹。若影响了细支气管,则可导致管壁粘膜水肿,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造成呼吸困难,引起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到变态反应的部位,因此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抗过敏反应;肝素则具有抗凝血作用。20.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21.分子筛:蛋蛋白白聚聚糖糖聚聚合合体体形成有许多微细孔隙的分子筛,具有屏障作用22.血浆:血管取出血液,加入抗凝剂,静置或离心后所得的上层淡黄色液体23.血清:血管取出血液,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细胞凝固成血块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24.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男:(4.0~5.5)*1012/L女:(3.5~5.0)*1012/L白细胞正常值:(4.0~10)*109/L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5~40%;单核细胞:1~8%血小板(100~300)*109/L25.网织红细胞:残留少量核糖体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0.5-1.5%)26.白细胞:①.中性粒细胞LM:核分2-5叶,胞质淡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EM:a.嗜天青颗粒:较大、量少,含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是一种溶酶体b.特殊颗粒:较小,量多,含溶菌酶、吞噬素功能:吞噬、杀菌②.嗜酸性粒细胞LM: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桔红色的嗜酸性颗粒EM:颗粒内有结晶体,含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和阳离子蛋白等,是一种溶酶体功能:抗过敏作用;杀灭寄生虫③.嗜碱性粒细胞LM:核S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上EM: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含白三烯功能:和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④.淋巴细胞LM:分大、中、小三种;核色深,一侧有浅凹;胞质少,蔚蓝色,含嗜天青颗粒功能:参与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LM:胞体最大;核色浅,肾形或马蹄铁形;胞质多,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功能:进入CT或其他组织后,可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7.血小板:止血、凝血28.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生所产生的多个子细胞聚集于同一个陷窝内,每群有2~8个软骨细胞。29.软骨: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30.骨质:有机成分、无机成分(骨盐)、骨板31.骨的细胞:(1)骨原细胞分布:骨膜内LM:细胞小,呈梭形,胞质弱嗜碱性,核椭圆功能:分化为成骨细胞(2)成骨细胞分布:骨组织表面LM:矮柱状,表面有细长突起互相连接,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位EM:RER、G功能:合成、分泌类骨质,促进钙化,自身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3)骨细胞骨陷窝:骨细胞胞体所在的腔隙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相通(4)破骨细胞分布:骨质表面凹陷处LM:胞体大,多核,胞质嗜酸性,贴近骨质的一侧有皱褶缘EM:皱褶缘-由微绒毛构成亮区-皱褶缘周边的环形胞质,电子密度低溶骨微环境-亮区细胞膜紧贴骨组织表面,形成封的酶解微环境功能:溶骨、吞噬、消化32.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长骨骨干的内、外环骨板之间。骨单位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称为哈弗斯板33.间骨板:骨单位之间不规则的骨板,是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无中央管3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5.肌原纤维粗肌丝、细肌丝粗肌丝位于肌节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36.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肌膜以垂直于肌纤维长轴方向陷入肌质内形成的管状结构,分支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引起肌原纤维的同步收缩37.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终池组成38.闰盘位于Z线上,横位有中间连接、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保证心肌纤维的收缩舒张同步化39.尼氏体分布:胞体、树突LM:颗粒状或块状,强嗜碱性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功能:活跃的合成蛋白质功能40.神经原纤维分布:胞体、树突、轴突LM:丝状交织成网,嗜银性EM:微管+神经丝功能:支持神经元,参与物质运输4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42.什么是突触,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接触部位,称突触。电镜下化学性突触由三部分组成:(1)突出前成分:一般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膨大部分,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与下一个神经元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2)突触后成分: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出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3)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43.神经胶质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支持、营养神经元,参与组成②、少突胶质细胞功能:参与CNS的髓鞘形成③、小胶质细胞功能: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④、施万细胞功能:参与PNS的髓鞘形成44.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组织,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45.试述毛细血管电镜下的分类及结构电镜下可分为三类: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含许多吞饮小泡,内皮细胞连续排列,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等处。有孔毛细血管:有孔细胞有许多贯穿胞质的窗孔,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窦状毛细血管:又称血窦,形状不规则,管腔较大,内皮细胞有或无窗孔,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46.大动脉(弹性动脉)具有很强的弹性,对维持血流连续均匀的流动起重要作用中动脉:肌性动脉平滑肌的舒缩可控制管径大小,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外周阻力血管通过血管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正常血压47.心脏的分层①心内膜(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2)内皮下层:薄层CT,有少量平滑肌纤维(3)心内膜下层:疏松CT,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②.心肌膜心肌(内纵、中环、外斜)③.心外膜心包脏层浆膜(间皮+CT),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48.浦肯野纤维(束细胞):LM: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纤维短而粗,1~2个核位于中央EM: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闰盘发达功能: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同步收缩49.淋巴细胞:①、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细胞免疫②、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体液免疫③、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具有强烈吞噬功能、在体内分布广泛的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50.血-胸腺屏障: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连续的内皮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胸腺上皮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功能:阻止血液中的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透过,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保障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51.胸腺:(1)皮质①胸腺上皮细胞相连成支架,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②胸腺细胞-早期T细胞(2)髓质: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和巨噬细胞52.淋巴结结构被膜:CT、输入淋巴管门部:血管、N、输出淋巴管、小梁、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髓质53.脾:结构被膜:间皮,致密CT、小梁实质:红髓、白髓:新鲜切面上呈灰白色小点、
本文标题:组织学与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5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