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佳节知多少66、腊八节的起源传说和一个皇帝有关系,他当时落难在监牢,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他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他做了皇帝,为了纪念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这位皇帝是()A、朱元璋B、赵匡胤C、皇太极D、成吉思汗A67、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A、500多年B、1000多年C、1500多年D、2000多年B68、以下哪个不是七夕的别称呢?()A、香日B、星期C、菊夜D、巧夕C69、牛郎和织女可以称得上是()的“形象代言人”A、春节B、端午节C、七夕节D、腊八节C70、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夜晚,牛郎和织女会在()相会A、廊桥B、鹊桥C、雀桥D、牛棚B71、七夕节有不少民俗传统活动,以下哪一种并不在七夕节出现呢?()A、赛龙舟B、穿针乞巧C、种生求子D、贺牛生日A7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句说的是()的爱情故事A、梁山伯与祝英台B、牛郎织女C、许仙和白娘子B73、以下哪位诗人没有写过广为人知的关于七夕的诗词?()A、李白B、杜牧C、秦观D、白居易A74、七夕节的习俗各地不径相同,以下哪种搭配你觉得是不对的呢?()A、广东——七娘会B、香港——祭拜巧姑C、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B75、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写下了吟咏七夕的名诗佳句,以下哪一句并不属于七夕诗呢?()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C、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D76、每年的“中元节”俗称()A、鬼节B、乞巧节C、元宵节D、端午节A77、“中元节”源自()A、道教B、佛教C、基督教A78、“万树凉生霜气清,()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请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日。A、元宵B、清明C、中元D、下元C79、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A、五月十五B、六月十五C、七月十五D、八月十五C80、中元节期间,老北京常举行富有节日气息的民俗活动,以下哪项活动不是呢?A、制法船B、放荷灯、莲花灯C、祭祖D、拜财神D81、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哪位菩萨有关?()A、观音菩萨B、文殊菩萨C、普贤菩萨D、地藏菩萨D82、你觉得以下哪种民俗活动最不可能在中元节进行?()A、祭奠亡人放河灯B、举办盂兰盆会超度亡灵C、戴柳、射柳、打秋千C83、《红楼梦》中所记载“腊八粥”的材料和做法为()A、“以菜果入米煮粥,调之腊八粥。”B、“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C、“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C84、()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A、元宵节B、七夕节C、春节D、中秋节B85、焚“金银包”、祭禹、做糍粑、家中拜祭水官……等等都是()的民俗活动。A、中元节B、下元节C、春节D、中秋节B86、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A、糍粑B、油面糖蜜C、红枣、榛子B87、“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这首歌谣中的七姐姐指的是()A、织女B、洛神C、紫霞仙子A88、俗传()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A、七月七日B、八月八日C、正月十五D、五月十五A89、下列哪个名称不是“腊八节”的别称?()A、腊日祭B、王侯腊C、佛成道日D、上元节D90、中国传统节日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只有()。A、端午B、中秋C、清明D、七夕C91、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人是谁?()A、黄帝B、周武王C、介子推D、秦始皇C92、我国各地民间都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谚语,下列属于浙江地区的是哪句?()•A、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B、清明响雷头个梅•C、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D、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B94、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的传统节日是()。A、除夕B、中秋C、清明D、元宵C•95、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的那一天是()。A、2005年12月14日B、2006年12月14日C、2007年12月14日D、2008年12月14日C96、清明节又称扫坟节、冥节、鬼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它的历史大约已有()。A、1000多年B、1500多年C、2000多年D、2500多年D97、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除了扫墓,还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列不属于此风俗的是:()。A、赛马B、荡秋千C、蹴鞠D、打马球A98、清明扫墓的习俗,其实最早源于清明节前一天的()的内容。A、下元节B、寒食节C、腊八节D、上元节B99、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什么朝代?()A、春秋B、战国C、商代D、周代D100、中国有()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A、15B、20C、25D、30C101、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内涵丰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有关这个节日的诗词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A、春节B、清明节C、中元节D、端午节B•102、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A、除夕•B、过年•C、清明•D、国庆C10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清明前后踏青的习俗早在()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A•104、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发展到汉代,人们又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A、《离骚》•B、《诗经》•C、《唐书》•D、《礼记》B•105、由于和“聪明”谐音,故()又称“聪明节”,江南民间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说法。•A、重阳节•B、乞巧节•C、中秋节•D、清明节D•10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出自唐代诗人()之笔。•A、杜甫•B、李白•C、杜牧•D、白居易C•107、以下景色描写的诗句中,不是抒发清明时节特有情怀的诗句是()?•A、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B、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C、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D•108、上联为“寒食雨传百五日”,下列有关清明节的对联中,你认为哪一句是该句的下联?()•A、飞花镇日为谁忙•B、花信风来廿四春•C、杏花消自雨传知•D、落花残日几多愁B•109、入()之后,清明和()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该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A、宋代寒食节•B、宋代插柳节•C、清代踏青节•D、清代扫墓节A110、元宵节是哪一天?()A、1月1日B、正月初一C、正月十五D、4月5日C•111.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的西汉就有了。•A、3000多年前•B、2000多年前•C、1000多年前•D、500年前B•112.元宵赏灯始于()明帝时期,因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全国点灯挂灯笼。•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唐代C113.元宵节的来历跟下面哪一个无关?()A汉文帝平息“诸吕之乱”B东方朔和元宵姑娘C点火保平安D秦始皇兵吞六国D114.元宵节要吃()。A汤圆B苹果C团子D饺子A115.古代,元宵节这一天,许多妇女会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A找个地方商量挂灯的方法B驱病除灾C去相亲D交流做团子的方法B116.以下哪一项不是元宵节的活动()A、耍龙灯B、舞狮子C、踩高跷D、捏面人D117.以下哪一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A、逐鼠B、吃元宵C、观灯D、种柳D118、元宵放灯的习俗,在()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A、唐B、宋C、元D、明A119.元宵节又称()A上元节B中元节C下元节A120.唐代的灯会是()。A、上元前后各一日共3天B、十四到十八5天C、初八到十八10天A121.宋代的灯会是()。A、上元前后各一日共3天B、十四到十八5天C、初八到十八10天B122.明代的灯会是()。A、上元前后各一日共3天B、十四到十八5天C、初八到十八10天C•123.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天,一直延续到今天。•A、3天•B、5天•C、7天•D、9天B•124.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意思就是()。•A、希望自己家团团圆圆•B、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C、钻到灯下游走,跳舞更美。B•125.在台湾,还有未婚女子在元宵夜偷摘(),期盼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A、葱或菜•B、花•C、芒果•D、榴莲A•126.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诗跟哪个节日有关?()•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A•127.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节。•A、春节•B、元宵•C、上灯节•D、月夜B128.煮好甜馅汤圆,要把汤圆放到盛有()的碗中。A、淡开水B、甜开水C、淡盐开水D、凉水中A129.吃汤圆要()。A、大口吃B、舔着吃C、小口吃D、吮着吃C130.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起源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B
本文标题:传统佳节知识问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5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