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分析在社会经济中,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政府所应负起的责任,要求了解微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该政策主张对经济所发生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设计:从现实生活中市场失灵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案例入手,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展开对市场失灵原因的剖析,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理论,领会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性,增强学习积极性。课时时数:6学时课时分配:教学学时教学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备注第一、二学时第一节如何判断市场失灵?垄断的低效率与市场失灵第三、四学时第二节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第五、六学时第三节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与市场失灵思考题:1.什么叫市场失灵?哪些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2.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为什么可能会降低效率?3.政府应当在什么样情况下实行反垄断政策?4.什么叫外部影响?如何矫正外部影响下的市场失灵?5.简述科斯定理的要点与含义。6.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7.你认为我国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治理?主要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入手,以帕累托最优标准为衡量依据,判断出当出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市场的失灵。第一节市场成功与市场失败一、市场失灵市场无效率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二、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2、外部影响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3、公共物品4、信息不对称第二节垄断与反垄断政策一、垄断与低效率(一)垄断的低效率从整个社会来看,衡量厂商对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判断标准是P=LMC。对于垄断厂商来说,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MR=MC时,垄断厂商达到长期均衡并实现最大利润。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即pLMC。pLMC,意味着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这种产品所支付的价格大于生产这种产品的边际成本;说明相对于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来说,供给不足,增加产品生产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结论:当垄断厂商实现长期均衡时,存在着低效率和福利损失。(二)垄断的福利损失当垄断厂商实现均衡时,在垄断市场上的社会福利损失有多少呢?社会总福利水平是用社会总剩余来度量的;而社会总剩余又是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构成。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厂商与垄断厂商的社会总福利:垄断厂商的社会总福利要小于完全竞争厂商的社会总福利,减少的部分即“哈伯格三角形”。结论:因垄断带来的社会总福利损失为“哈伯格三角形”。(三)对垄断的帕累托改进垄断厂商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如果垄断厂商能在p*的价格水平下生产q*产量,则就有p*=MC,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如何实现对垄断厂商的帕累托改进呢?方法是:垄断厂商提高产量,以更低价格出售。从消费者增加的福利中拿出一部分补偿给垄断厂商。(四)垄断与市场失灵既然对垄断厂商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垄断厂商的均衡产量不能在帕累托最优状态q*的产量上实现呢?原因剖析:第一,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在如何分配消费者福利增加部分上可能存在分歧而无法达到一致意见;第二,消费者之间在如何分摊对垄断厂商利润损失的弥补部分无法达到一致意见;第三,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防止消费者的“搭便车”行为。结论:在出现垄断时市场是失灵的。二、寻租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垄断的效率损失时着重分析的是垄断带来的“结果”,而没有考虑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将这个“过程”考虑进来,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将远远大于图9-1中的三角形abc部分。“租”或“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寻租:垄断厂商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带来的高利润,常常需要一定的代价,如向政府官员行贿,或者向政府官员游说等。寻租活动: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活动往往表现为:采取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在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垄断对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时,运用政府对之进行干预,实行反垄断政策。(一)对成本递增垄断厂商的管制前提: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递增。管制措施:通过价格水平进行管制。如果政府的目标在于提高效率,就应将价格管制在Pc=MC水平上;如果政府的目标在于体现公平,就应将价格管制在Pz=AC的水平上。结论:如果实现效率,用帕累托标准来衡量,则垄断产量太低、价格太高;如果体现公平,则会价格太低、产量太高。政府应该制定怎样的价格管制水平,取决于政府自身的目标选择。(二)对成本递减垄断(即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前提: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递减。自然垄断: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得提供相同数量的单一物品或多种产品时,一家企业的成本要低于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自然垄断与公用事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公用事业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自然垄断与可竞争性:由于不存在可竞争性,在自然垄断条件下,企业往往享受着更大效率的好处:企业较低生产成本被转化为较高的利润;但是,消费者并没有从中分享到任何好处。管制措施:如果政府的目标在于提高效率,就应将价格管制在Pc=MC水平上;如果政府的目标在于体现公平,就应将价格管制在Pz=AC的水平上。但当Pc=MC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成本AC,从而会出现亏损!此时如果政府选择效率,就必须对垄断厂商进行补贴。结论:政府对垄断的管制可在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选择;通过明智地利用管制,整个社会能够确保得到成本更低的利益,而消费者又能够分享其好处。(三)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是政府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对垄断实施的一项政策。反托拉斯法的制定有效地约束了垄断行为。以美国为例,对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往往有三种途径:第一,通过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署,反对垄断活动。第二,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行政程序,反对不正当贸易行为。第三,通过秘密程序进行,也是最常用的途径。案例剖析:“微软案件”与“麦道案件”。第三节外部影响与政府管理一、外部影响及其分类(一)什么是外部影响?外部影响:也称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机制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举例:污染企业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养蜂者与果园之间。(二)外部影响的分类外部影响的分类: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在某项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社会上其它经济主体带来正的福利(或某种好处),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那么,在这项经济活动中,这个经济主体所获得的收益就会小于整个社会从该项活动中所获得收益。外部不经济:在某项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社会经济主体带来负的福利(或某种损失),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支付成本;那么,在这项经济活动中,这个经济主体所支付的成本就会小于整个社会为此而承担的成本。外部经济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举例:“个人自扫屋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河流上游的造纸厂向河中排放废水时对下游渔民收入的影响、化工厂附近居民的健康等等。二、外部影响与资源配置失灵(一)外部影响下的资源配置失灵提出四个概念:私人成本、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分别用Cp、Vp、Cs和Vs来表示。1.外部经济的资源配置失灵前提:Vp<Vs,存在外部经济。分析:若Cp<Vp,则此项活动会被实施且给其它人带来好处;若Cp>Vp,则理性的“经济人”不会采取任何措施实施这项活动;进一步地,如果存在Vp<Cp<Vs,则这项活动的实施显然对整个社会有利,尽管此时理性的个人不会有积极性去做。管制措施:从(Vp-Vs)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个人的损失即(Cp-Vp),则实现帕累托改进。2.外部不经济的资源配置失灵前提:Cp<Cs,存在外部不经济。分析:若Cs>Vp>Cp,则理性的个人就会采取行动,尽管从整个社会来看,此项活动会给其他人带来不利。管制措施:以其它方式提高行为者的私人成本或相应的补偿其一部分损失,则可实现帕累托改进。举例:污染的造纸厂所引发的外部不经济问题。(二)为什么市场无法改进外部影响的非优状态?为什么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无法实现呢?原因在于:在市场机制的协调下,交易双方难以达成一致。以污染为例分析。三、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A.C.庇古在1932年发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传统方法:(一)税收与津贴。方法一: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得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举例:税与治理污染成本。方法二: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经济活动,政府可以给予补贴,使得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以鼓励其生产者和消费者。举例:教育。(二)制定污染标准。方法: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社会所能忍受或承受的环境污染程度,然后规定各企业所允许的排污量,制定排污标准。使用机制:引进市场机制,建立排污许可证市场。(三)外部影响内部化——合并方法:通过某种方式使市场决策者本身承担或享受外部影响,他们就会纠正决策,改善配置。举例:上游的造纸厂与下游的渔场;果园养蜂;渔场种植水生植物。四、科斯定理与外部影响(一)科斯定理1.科斯定理科斯提出的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的方案: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财产权初始界定是清晰的,并允许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交易,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会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科斯的这个方案后来被斯蒂格勒命名为“科斯定理”。科斯方案中的三个要素:第一,交易费用为零;第二,产权或权利界定清晰;第三,允许产权或权利在当事人之间自由交易。2.科斯解决外部影响的案例分析案例一: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使渔场的鱼死亡。案例二:公路汽车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二)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举例:在交易中需请律师、需支出交通费用、谈判本身得花费时间、购物及安装也要花费时间等等。结论:要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产权初始界定的合法性很重要。(三)科斯解决外部影响的办法——规定财产权产权:一种界定财产的所有者,以及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财产的法律规则。清晰的产权是私人讨价还价的前提;如果外部影响涉及的相关者很少,财产权是完全确定并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产权界定成本较低时,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或者可以用最小成本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科斯定理引发的深层次思考: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正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第四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一、公共物品(一)什么是公共物品?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私人物品两个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或竞争性的商品或劳务。举例:国防、立法、交通等。(二)公共物品的特征特征一:非排他性。举例:国防。特征二:非竞争性。举例:路灯照明。(三)公共物品的分类根据物品的竞争性、非竞争性、排他性、非排他性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1.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举例:苹果。2.只具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资源。举例:公海捕鱼。3.具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称为自然垄断物品。举例:有线电视。4.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纯公共物品。举例:国防、外交、法律、公安、交通安全、基础科学研究等。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进行比较。二、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一)市场机制下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需求曲线的虚假性说明:第一,消费者消费中并不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用说去准确地陈述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的关系;第二,消费者消费中“
本文标题:市场失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5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