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之邓论论文
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意义【内容摘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结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新境界。【关键词】一国两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爱国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一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大历史性时刻即将到来之时,作为这一硕果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立者的邓小平同志,却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历史留给全体中国人民的巨大的、难以弥补的遗憾,也使人民群众更加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了解、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伟大理论、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是对这位世纪伟人的最好纪念。尤其是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刻,作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放射出的理论光辉,显得更加璀璨夺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结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因此,也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得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纠正过去发生的“左”的错误的过程中,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着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全党工作重心的确立,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也被历史地提了上来。祖国的统一大业主要包括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和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在一个中国、一个政府的旗帜下共同发展。前者是个主权问题,后者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如何找到一个解决祖国统一这个交织着历史与现实、中国和外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等问题在内的历史性课题的答案,是历史留给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高难度任务。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不能不面对和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实现祖国统一的方式必须建立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把历史推向前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在这一问题上不容许有任何的回旋和动摇。“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页。以下凡引自该卷的,只注页码)即使有灾难,我们也要勇敢面对。而内政问题不容许别国说三道四,更不用说插手干涉。总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第3页)其二、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第101页)如果“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第49页)而“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第59页)要从死胡同里找出个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不惧怕战争,但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好地“向人民交代”,“也不伤害哪一方”(第49页),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不想用战争手段而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其三、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不仅符合这些地区人民的心愿和利益,也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思考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保持这些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使各个方面都能接受,包括在这些地区的外国资本的利益。否则就搞不成。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使各个方面都能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第101页)其四、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几年间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生机,而且我们是个古老大国、泱泱大国,有力量对社会主义有信心,讲信用,即使在过去的动乱年代也说话算数,因而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国家。这是我们敢于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最根本原因。对此,小平同志指出,“一国两制”的“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一国两制”的实质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实行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第103页)基于上述因素,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看出,“一国两制”的原则,是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以空前宽阔的视野和对国家对民族根本利益的深刻体悟,适时地提出的一个创造性构想。这个构想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这个原则立场,维护了民族的根本利益,又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找到了各方均可接受的具体办法,给看起来似乎要陷入“死胡同”的问题,寻找出了一条活的出路。不难理解,如果没有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彻底的求实精神,没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思维艺术,没有既继承前人又敢于突破陈规的巨大魄力,没有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是决难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这一问题时指出,“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第101页)这既是邓小平同志的谦逊,也是他实事求是地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但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的,自然也是富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结到一句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风格,以及邓小平同志本人从善如流驾驭全局的超凡胆略,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江泽民语)邓小平同志正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从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这个基本前提下,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这一构想使爱国主义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以更新颖的视角,在中华民族的腾飞和振兴的历史大潮面前,显得格外醒目和照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爱国主义的政治基础变得更加广泛,社会构成进一步扩大。它把以往我们坚持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阶级的联盟,扩展成为一国之内不同社会制度间的联盟,不仅直接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也使爱国主义不受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束缚,消除了港、澳、台地区人们的心理矛盾、负担和疑虑,满足了他们的爱国愿望。这一扩展,直接为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繁荣伟大的祖国而奋斗,提供了依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爱国主义体现出了两个层次,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爱国者提出不同的要求,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新的理论内涵。其实质就在于:祖国不是抽象的。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实行社会主义地方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的爱国主义要求,当然要高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和海外华人。要求前者必须“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积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而对于后者来说,“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92页)以治理未来的香港必须主要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进行为例,邓小平对这些爱国者提出了科学的标准,认为只要他们具备“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第61页)总之,“爱国一家,走祖国统一的道路,就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6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爱国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提供了更为明确更为一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尽快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这些奋斗目标激发起了饱受分离之苦的中国人民更为高涨的爱国热情;使得饱受强国欺凌的炎黄子孙形成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不管穿什么服装、持什么立场的中华儿女都能扬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起码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拥有几千万希望中国兴旺发达的海外同胞都能找到报效祖国的大门和机会。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奋斗目标已经激励亿万中国人民将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全部倾注到为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为国家的繁荣和昌盛而努力的奋斗之中,使得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这个几代中国人为之追求、奋斗不息的伟大爱国理想,逐步成为生动的现实。“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拓展的一个格外醒目的内容。历史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挨打、受制于人,甚至山河破碎、民族衰亡。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牢牢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周恩来选集》下卷第91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充分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决心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牢牢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不是保守主义,而是胸襟博大,乐于学习,善取人长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不会给自己设置障碍,不会孤立于世界之外。不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不能保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也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断向前发展的直接理论来源。社会主义在各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度确立后,直接面临着一个从各个民族特定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条件出发,巩固、发展和建设的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举,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是个新事物”,“是中国提出来的,”(第218页)独具中国特色。无疑,这一伟大构想直接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新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和平与发展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主题大为深化。众所周知,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依据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潮流,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共存、和平共处这一现状而概括出来的两大主题。其中,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目的。世界范围内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争取持久和平,发展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符合两种社会制度下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正是把“一球两制”引入国内的做法。这不仅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繁荣和稳定,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消除了一个可能演变成热点、爆发点的隐患,强化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的总势头,促进了国际气氛的健康化。同时,用“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为世界其它地区的争端的处理,树立了一个绝好的范例,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际上是一种新的构想。我们提出这一方针不仅因为面临香港问题,而且因为我们对外政策的总方针是维护世界和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4页)(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是和平共处思想的创造性发挥和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两种社会制度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呈现出两制间并存竞争、联系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鉴扬弃等态势。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创造了极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引进部分外资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也即是说,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更有利于
本文标题: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之邓论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8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