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一律”是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一种创作法则。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只提到情节的一致和时间的一致。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把地点的一致加了进去,成为三一律。后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们,进一步把它奉为戏剧创作的法典。一、三一律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理论法规的具体要求它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行动、时间和地点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进行。(一)行动的一致,就是戏中矛盾冲突的一致。高乃依的解释是:“选择的行动应当有开端、中间和结尾。这三个部分不只是各自独立的行动,而且其中的每个行动本身还包含着处于从属地位的行动,必须使每一幕都留下对下一幕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期待。”而不是“对观众表演一个孤立的行动。”(二)地点的一致,是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注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戏的事件的地点必须不变,不但只限于一个城市或者一所房屋,而且必须真正限于一个单一的地点。并且以一个人就能看见的为范围。(三)时间的一致,即剧情要在一天内进行。是意大利的钦提奥根据《诗学》中“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或者不起什么变化”之论提出来的。而卡斯特尔维屈罗则将这一理论具体化为:“事件的时间应当不超过十二小时”。因为看一次戏剧演出“不可能叫观众相信过了许多昼夜,因为他们自己明明知道实际上只过了几个小时”。因此将舞台时空与事件本身的时空等同起来是不可能的。二、《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一)《雷雨》中行动的整一性戏剧的展现,多半依靠舞台这个有限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戏剧不可能表现长篇小说的方方面面,而只能以高潮阶段的“冲突”事件为核心,以吸引观众。《雷雨》的戏剧冲突集中在第二幕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交织在一起。侍萍周朴园不期而遇,这是“现在生活”。(二)《雷雨》中地点的整一性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天津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家。剧中八个人物间的关系,只在一个统一的地点周家客厅展开,这样故事情节的发展就集中在一个地点发生。故事的序将人物间的微秒关系为后面所要发生的故事做好了铺垫。第一与第二幕中向观众展现了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繁漪、鲁大海与周朴园间的矛盾冲突。第三幕四凤触电而死、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为全剧的结尾。周家客厅是展现剧情的窗口,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狭小的视地域内,以精巧的情节设置获得了紧凑的观赏效果。(三)《雷雨》中时间的整一性《雷雨》的故事发生在24小时内,情节以早晨到傍晚再到深夜这一时间线索的变化向前发展,按照“三一律”的原则,故事并非遵循从时间的顺序从头开始,而是开始于高潮的前夕,即从繁漪与周萍幽会开始,与四凤的乱伦开始。至于之前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都是在“回溯”中进行的。三、《雷雨》对三一律的突破(一)巧合与三一律的结合运用一部《雷雨》全是巧合。四凤和周萍相恋,却是异父同母的兄妹;带头罢工的鲁大海和周朴园是不共戴天的阶级仇人却是父子;侍萍到周公馆看望女儿,竟和三十年前抛弃自己的周朴园相遇;一根电线未及时修理,导致四凤和周冲的死亡。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偶然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使《雷雨》的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浑然天成。(二)极具爆发力作者如果从侍萍与周朴园相恋时写起,然后到周朴园抛弃侍萍娶繁漪,再到三个人的子女长大又相遇,直到侍萍与周朴园重逢之后又一系列矛盾纠葛。这样固然也能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诉说清楚,但却大大缺少了那种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也很难从心理上抓住读者。四、结语曹禺把“三一律”在《雷雨》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将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的夜晚。不仅增强了戏剧的紧凑性、戏剧性,而且使情节的内在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爆发力。并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沉闷空气里,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本文标题:雷雨中的三一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8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