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第十二章朦胧诗及其叙述本章重点内容朦胧诗及其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朦胧诗派艺术特色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创作风格及异同江河、杨炼的创作对于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的作用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情况“后朦胧”诗人海子和“第三代”诗人韩东、于坚等人的创作情况朦胧诗发展和变异的特点和必然性围绕“朦胧诗”产生的论争最初引起的注意:公刘在《星星》上发表的“读后感”以及顾工的困惑与欣喜论争的主要意见。如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臧克家(《关于“朦胧诗”》)所持的反对意见和“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及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对“朦胧诗”的支持“朦胧诗”虽然从出现之日起即遭到粗暴的打压,但更得到了文艺界的支持,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没有由文艺论争发展为政治运动的个案,体现了当时文艺界现实战斗精神的回归朦胧诗的出现及论争的意义朦胧诗的出现及其论争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朦胧诗所体现出来的反封建思想和对国民性的批判继承了“五四”文学未完成的主题和任务,体现了“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复归,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意识朦胧诗及其论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是与“五四”新文学几乎同时出现的,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就是当时的代表,而在30年代形成第一个高潮。但50年代后,这一传统被人为中断了。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崛起,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文革”后出现的一个影响广泛的重要现象,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出现不是个别的,而是这一现象的开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这一现象最初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因此,朦胧诗的出现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朦胧诗及其论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关系:朦胧诗的先锋性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诗歌领域,而对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详见教材247页)朦胧诗派的群体特色恢复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呼唤友爱、真诚和信赖,追求人生价值、人性尊严,重建理想与信念重新召回“自我”,重视“自我”与“世界”的对话或对抗。如北岛《回答》中的设置的“卑鄙”与“崇高”的对立等等反思苦难中的人性毁灭,理想沦丧;否定历史文化积淀中的传统人格模式,新的女性人格的确立——舒婷《致橡树》背景即为此构建经典意象世界,主要有“橡树”、“一代人”、“纪念碑”、“墓志铭”等;有冷峻(北岛)、温婉(舒婷)、天真任性(顾城)多种风格主要艺术表现:充满了强烈的心理机制:由于在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中,“自我”被扩大,主体孤寂的心理和情感被渲染,在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普遍的悲剧英雄心理机制被突现经验世界与具体生活场景有了足够的距离,诗人不再“实写”与“实抒”,形象与思维间产生了艺术张力诗人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模糊了由时间流与逻辑流所构成的线性抒情结构,而更多地形成了意象板块在修辞譬喻方面,多求陌生化,而不是相似性北岛原名赵振开,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1969年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在那里当了11年的混凝土工和烘炉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也写过小说《波动》、《幸福大街十三号》等中篇和短篇小说。1978年12月23日,与诗友芒克等人共同创办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任主编。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北岛的诗歌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现实和否定一切的现代主义精神,作为一个思辨型诗人,北岛一直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生存价值,关注人类精神的困境,被认为继承了鲁迅、穆旦以来的“绝望中抗争”的启蒙精神,但与前辈不同的是,他对人类的前途还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北岛被看作是朦胧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80年代末以来一直生活在欧美,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现定居美国。偶有新作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1969年初中未毕业即下乡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回城,在厦门当过各种临时工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围绕着舒婷的作品开展长达一年多的专题讨论,虽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但仍对她倍加扶植(详见教材250页),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此外还有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等,现转向散文创作舒婷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温婉细腻,关注个体的情感与心灵;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一切》与《这也是一切》北岛《一切》:质疑一切的激愤,从哲理的高度来反思现实生活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舒婷《这也是一切》:相信世界的美好,充满温情的安抚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其父是著名诗人顾工。12岁便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在那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1973年随父亲返回北京,当过一段时期的木匠、搬运工、借调编辑等临时工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1980年,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再次引起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1981年,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其诗集除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和《五人诗选》外,还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同年9月,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杀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顾城的诗歌更多以逃避现实的态度回归他心中的童话世界,被称作“童话诗人”《童话诗人》与《生命幻想曲》舒婷《童话诗人——给G·C》:无视现实,心灵于是很小很小;退回内心,而世界其实很大很大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顾城《生命幻想曲》(节选):闭上眼,混浊丑恶的现实世界与我隔绝,退回内心,寻找心中纯洁美好的童话世界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把希望溶进花香/黑夜象山谷/白昼象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北岛、顾城、舒婷特色比较三人都是向内转,注重内心挖掘的诗人舒婷的诗有迷惘,有呐喊,有谴责,有批判,关注现实,执着于人生;但她相信世界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情,以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对理想化的现实的追求,是诗歌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同是内向型的悲观厌世主义者,北岛在毫不留情地揭露现实人生的种种黑暗和丑恶时,却愿意做人类罪恶的殉道者,关注现实人生,承担人类精神的痛苦,执着追问人生的价值和终极意义,更具现代性精神;顾城更多的是一个生活在“童话”国度的孩子,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丑陋和残酷,但他只做了短暂的探索后即宣布放弃,退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一个一尘不染的美好国度去度过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生活。而最终,这种难以实现的幻想最终使他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痛苦对抗中,并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局江河与杨炼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1968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胶丸厂工作。1980年5月首次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作品,诗集有《太阳和他的反光》、诗合集《五人诗选》等杨炼,北京人,1955年出生于父母出使的瑞士伯尔尼,1974年高中毕业后赴北京昌平农村插队,并开始诗歌创作,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返城,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创作室工作。1981年加入作协北京分会。主要诗作有大型组诗《礼魂》、《逝者》、《自在者说》和《与死亡对称》等,是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之一。诗集有《海边的孩子》、《荒魂》(1986)、《黄》(1986)、诗合集《五人诗选》等。80年代中期起,寓居海外两人都致力于东方“史诗”的创作,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积淀中的精华。成为当代文学“寻根”派文学的最早萌芽,也是朦胧诗派发展中逐步变异的开端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情况最早专章介绍朦胧诗派的《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对朦胧诗论争情况的介绍、对舒婷的推荐式评价和对朦胧诗派整体成就的肯定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最早得到大家认同(其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是最符合传统审美规范的,既借鉴隐喻、象征等现代派艺术手法深刻展示了一代青年痛苦的心路历程,又以其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得到福建文坛的大力扶持;并形成了诗歌的个人艺术特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深入地刻画个体心灵的悸动,同时实现了创作中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较好结合作为一个执着于对人类精神困境的追问,因而更反叛更具怀疑精神的诗人,北岛所具有的现代派的思想深度和哲理思辨色彩令众多文学史有意回避了他,事实上他更能代表朦胧诗派的先锋精神;北岛与舒婷诗歌特点比较(见教材252页)北岛与顾城在现代主义倾向表现方式的异同(见教材253页)“后朦胧”诗人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64年生。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治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14日,写下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短诗。海子的诗在青年学子有广泛影响,并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但生前几乎没有结集出版。身后由骆一禾、西川等整理编辑出版的诗集主要有《土地》(长诗,1990)、《海子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3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