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诗歌五首贾平凹初一下邓杨梅《登鹳雀楼》《观沧海》《夜上受降城闻笛》《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汉书·艺文志》: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登高则能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从三个方面理解诗歌:•1、登临何时何处?•(了解时代背景:包括所登之处的历史典故、诗人人生经历等。)•2、目见何景何物?•(耳闻目睹了什么——环境)•3、生发何感何思?•(诗歌主题:情思、感慨、哲思……)•1、无限风光一望中:登高揽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燃烧。•2、喻理遣怀陶性情:•心胸开阔,胸襟博大;明理致知;脱尽尘垢gòu,忘凡超俗。•3、山为绝顶我为峰:•自我个性、豪情壮志的抒发•4、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乡怀人•5、万方多难此登临•凭今吊古,感慨际遇:怀才不遇;•怀古论今,舒展抱负。凭今吊古:凭吊今日所存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怀。写作背景:陈子昂,字伯玉,今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先驱,具有政治远见和才能,敢言弊政,常提批评意见,但不被武则天重视,曾一度因逆党诛连下狱,深受打击。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征讨,陈子昂为参谋,但武不停听陈进言,反而把他将为军曹,诗人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所登之处:幽州台,又称黄金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注释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古代的人,主要指古代知人善任的贤君。来者:后来的人,主要指后代的贤君。诗人从时间角度,用两个“不见”俯仰古今,在绵长的时间里,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历史,后世的贤君却又无缘相见,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孤寂,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天地之悠悠”,天地空旷,个人渺小,从空间角度表现了诗人苍茫的孤独感。“独”:呼应一二句,进一步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独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声,使诗具有一唱三叹的感染力。“沧然而涕下”:神态描写,直抒胸臆,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内心的悲愤。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寓情于景,时间角度,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铺垫后文。直抒胸臆,空间角度,天地空旷苍茫,个人渺小短暂。神态描写,涕泗横流,生不逢时,心境慷慨悲凉。诗歌通过书写诗人登台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破灭、沉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诗风沉郁顿挫。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已学:《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他重要代表: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1、家世与家学对杜甫的影响:家庭环境:祖父:杜审言“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从政官宦人家2、优越的家庭教育和生活七岁能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生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3、杜甫理想:双重理想家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家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儒家杜甫的生平经历•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困守长安(746—755)(35岁—44岁)•陷贼与为官(756—759)(45—48岁)•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升起,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眼望飞鸟归林。终有一天会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远望泰山,整体形象:雄伟、青翠。流露惊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具体形象:巍峨高大,神奇秀丽。充满赞美。“钟”:聚集。拟人。写活了天气万物,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充满赞美之情。“割”,夸张,高大的泰山如巨刃一般将山南北两面的阳光切断,而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巍峨高大,使静止的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细望泰山:山色迷人,陶醉其中。蕴藏热爱和赞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望泰山:畅想登岳,勇攀高峰,抱负远大,自信豪迈。富有哲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近朝————暮眼前望岳————畅想登岳惊叹—赞美—陶醉—雄心诗人用拟人、夸张、虚实结合等手法,通过赞美泰山的巍峨秀美,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流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展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告诉我们:要有勇攀顶峰的雄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已学:《元日》《泊船瓜洲》《梅花》其他重要代表:《伤仲永》唐宋八大家:唐韩柳(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欧阳(北宋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加曾王(曾巩、王安石)。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描写)议论抒情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这两句写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2、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上的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此山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诗人用夸张的修辞、传言的方式,写飞来峰和塔的高峻,突出了它高耸入云的气势。•诗人竭力突出飞来峰的高峻,实是在借此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站得最高。•“浮云”,既为眼前实景,又是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典故,来比喻奸邪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议论抒情,既有生动的形象感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诗人用“不畏”二字,表现了自己壮志凌云,豪情满怀,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诗人倒置因果,强调了“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寄寓了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描写)、夸张。突出气势,表现雄心。议论抒情,用典、寓理。不畏奸邪,豪情满怀,站得高看得远。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歌内容涵盖政治抱负、民间疾苦、日常生活。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已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其他重要代表:《卜算子·咏梅》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罢归故里,于山西村游玩。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之年有足够的菜肴款待客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见柳色浓郁,花色明丽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将近社日,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在这里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zhǔ丰收之年,景象欢快,村民热情好客,赞美淳朴民风。景色秀美,心情喜悦,蕴含哲理春社热闹,民风淳朴。赞美农村风俗,热爱传统文化。抒写愿望:乘月闲游,夜访村民,亲如一家。热爱向往淳朴的田园生活。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1、描写了诗人在山林间信步而行,疑若无路之际,却又豁(huò)然开朗的情景。•2、“重”“复”同义,和“疑”一起,表现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暗”“明”互相陪衬,和“又”一起,描绘出绿树阴阴、鲜花灼灼(zhuó)的令人惊喜的景象,展现了山西村的明丽秀美。•3、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希望,抱有信心,传递出诗人乐观积极、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4、喻示了困境中往往会出现希望或转机。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积极乐观,要准备好走曲折的道路。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村民热情好客zhǔ村景明丽秀美村俗热闹淳朴向往田园生活所见所闻(实)所想(虚)诗人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玩的经历,赞美了当地热情醇厚的民风民俗和明丽秀美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传递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又喻示了……告诉我们……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到排挤。48岁辞官南归。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诗题:己亥杂诗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前一年,诗人48岁,对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作诗315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2、诗意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用“浩荡”形容“离愁”,直接抒发了诗人浩如水波的深沉的离京愁绪。•“白日斜”:环境描写。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既点明时间,又象征国事渐颓(tuí)。•“即天涯”:一出京城,便远在天涯。既暗含对朝廷的眷恋,对国事的忧虑,又有回归的喜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而是化作春泥,去培育更多新花。看似写落花对新生命的呵护,实际是诗人以“落红”自况(自比),以落红护花来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既展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又传递出诗人仍将为国效力的忠心和决心。现常用来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叙事抒情:离别愁绪、回归喜悦。议论:以花自喻。关心国家、无私奉献。诗歌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辞官离京的愁绪,解甲归田的喜悦,至死为国效力的忠心和决心,体现了诗人的奉献精神。
本文标题:七下古代诗歌五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7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