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刘丽考籍号:XXXXXXXXXXXX年级专业:2013级金融管理专业指导老师及职称:XXX教授学院: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15年09月1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学生:刘丽指导老师:XXX(湖南中南大学××××学院,长沙410128)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2目录摘要…………………………………………………………………………………1关键词………………………………………………………………………………1前言……………………………………………………………………………………3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慨念…………………………………………………………3(一)储蓄的决定因素………………………………………………………3(二)有关居民储蓄影响的因素……………………………………………………4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4(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5(二)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7(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7三、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8(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8(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8四、降低储蓄率的对策………………………………………………………………9(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9(二)缩小区域差距、降低不确定性………………………………………………9(三)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0(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1五、结论与对策………………………………………………………………………11参考文献……………………………………………………………………12致谢……………………………………………………………………………133前言今年来,海内外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中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他们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居民储蓄是中国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此时储蓄是居民(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狭义的讲,储蓄是指居民储蓄,也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而不包含政府储蓄。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从储蓄的概念中,我们可得出储蓄率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不同的研究目的的储蓄率含义不同,研究居民储蓄行为多采用居民储蓄与居民收入比,而储蓄率的部门分析则多采用居民储蓄总量与GDP之比。(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而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有: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4的上升。因此,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都是提高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与户主年龄对储蓄率的影响相对应,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产生以上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医疗体制下,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二)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1.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2.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收入即人对于自己将来的可收入的一种设想,能够支撑起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从而满足在各方面得到可支配状态;3.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即是1)利率提高,人们就会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通胀;2)利率提高,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利息,也即意味着政府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会增加通货膨胀。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4.其他相关因素,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攀升到2010的303093.01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①2014年人5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余额为113.86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②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余款为3.84万亿美元,仅比2013年增加200亿美元。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2000年以后有了跳跃式的上涨;而同期的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等国家储蓄率均没有超过6%。近几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之中,而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主要1.社会保障感缺乏,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2.投资渠道不足,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在利息率极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3.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储蓄意愿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考虑居住、教育、6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因而具有较强的储蓄动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恰好是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4.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成像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5.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6.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部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7.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8.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9.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基本原因有:1.被动储蓄,百姓要攒钱买房子,供孩子上学,养老医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还很不够.虽然人民收入在增长,但是都在攒钱.内需严重不足;2.国家政策有保持高储蓄率的倾向;3.高税率的影响;4.缺乏有效供给,人民需要的东西造的少了,不需要的东西造出来没人要;5.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少;6.很多企业缺乏诚信,银行不敢贷款给他们,以至于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制措施,中小企业想贷款却得不到,银行资产负债严重失调,资金供需状况严重畸形化。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7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
本文标题: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8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