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四章--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实践与世界disanzhangshijianyushijie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熟练的掌握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其世界观意义;•搞清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与统一。学习重点:•实践的本质;•基本类型;•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学习难点:•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与统一有现实意义的问题:•1、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2、实践的主体及作用;•3、改造主观世界的意义;•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统一;•5、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实践的本质与类型•第二节实践的结构与过程•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第一节实践的本质与类型•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1.实践的起源•“实践”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有些哲学家已经使用和探讨过。•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概念,意思是实际的践履。•西方哲学使用的实践概念源于希腊语,具有活动、积极的意思。•在词义上,实践指实行、履行,指的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传统哲学对“实践”范畴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德谟克利特认为,美德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与完成事业的技术能力和熟练程度相联系。•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将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和教诲、劝勉我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人,照我的方式对他说: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中国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颜元(公元1635——1704)就强调“习行践履”,即实现封建道德原则的个人活动,是脱离社会的个人修身养性。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也把实践理解为实验,指出: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是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取得的。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把“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如,中国儒家学派中唯心主义者把“修身”“养气”“静坐”等说成是实践。•中国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他说“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客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成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的活动。•例如,黑格尔所谓“实践就是指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他说的实践也是精神性的活动,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第四,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但费尔巴哈始终把实践只是看成是一种生活实践。2.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P74•首先,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构建了社会与自然的崭新关系,形成了人类社会有别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质、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再次,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中生成的。•二、实践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P75(3方面)•第一,客观现实性。•首先,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其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再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香港中银大厦”•中银大厦被公认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但建成之初,因其状似“三棱刀”而被笃信“风水说”的许多港人视为不祥之物。而它独特的造型恰恰是建筑师因地制宜、突破地形局限的“神来之笔”。它突出体现了人类智慧和能动性,是建筑史上的杰作。第三,社会历史性。•首先,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其次,实践的历史性。•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种方法的变化:•刀耕火种——青铜、铁制、木制工具——农业机械化;•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古代的烽火传信——传统的邮递马车——现代的电话、•电报——当代的互联网;•三个特征的联系:•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不排斥它的能动性。•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不排斥实践的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又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相联系。三、实践的内在矛盾P76-77四、实践的基本类型•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指处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二,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关系实践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除基本实践形式,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商业、财贸的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各种政党、群众团体的组织活动、学校的教育活动、演员的艺术表演活动等等,都是社会实践的各种形式。•如:教育活动。第二节实践的结构与过程•(一)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1)实践主体•实践的主体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一是自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意识性。四是实践性。•从主体能力结构来说,包含着三种因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第二,主体掌握和运用的知识、经验等知识性因素。(理论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的等精神动力因素。•从主体的活动结构来说有三种形式:•个体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群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利益、规范等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社会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个人或团体的总和,它是主体的最高形式。•作为主体的人,一方面具有客观现实性,是物质的高级的存在形态。•另一方面,必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的人,进而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表现和确证自己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和具有能动性的特征。二、实践的客体•马克思说“客体是自然”,首先是指客观的自在自然界,即分化出客体的前提条件。•其次,马克思说“客体是自然”,也并不是说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客体,而是指自然都有成为现实的客体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指的现实的客体,只是进入主体人——实践、认识活动领域作为确定的对象被相对固定下来,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确证。简单说,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的特征:•一是客观性。•二是对象性。•三是社会历史性。客体的类型:P82•客体同主体一样,也具有多种形式。如果按客体的本质结构和特性来区分,其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是那些与人发生现实关系的自然界,是进入主体人实践——认识活动领域的自然界。•社会客体是指社会性的存在和社会关系。•精神客体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精神现象及其物质载体。它又区分为主观精神客体和客观精神客体。三、实践的中介•物质工具和语言符号P83•实践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决定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实践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由此推动着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历史发展。P84•主体的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的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四、实践的过程•1、实践的运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方案;•(2)主体作用于客体;(3)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对实践结果的评价:•一是实践效果评价。•从实践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部分和整体、近期和长远的后果的性质以及大小上来评价;•二是实践效能评价。•分析实践诸要素的结构合理性程度以及单个要素在实践过程中所起的有效作用;•三是实践效率评价。•从实践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所得之间的比率上来评价。目的:修正实践目的、方案,对实践活动进行反馈调节。•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实践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人们获得了对实践目的和过程的再认识,再以这种认识来检查、审视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进而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这就是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总之,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要素,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人类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独立于自然界,自然界作为人的对立物而存在,人与人之外的自然在实践基础上构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内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1、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P87•主观世界是指人的观念世界,是人的大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2、关系•(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对立:•其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客观世界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着,以自身的存在保持其自身。而主观世界则以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二,主观世界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背离或超前)•(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其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有同构性。•其二,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其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的。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1、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两层含义:•首先,人类世界产生以前的世界;•其次,现实的人类世界尚未深入到的领•2、属人世界(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或人化世界是指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3、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关系•(1)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无人类活动的印迹;•人类世界的一切变化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P90•第一,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把天然、自然同化于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人类世界中。•第二,人类世界对自在世界有反作用。•自在世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人类世界,并在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类世界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或者说仍然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运动过程中。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1.自在自然•2.人化自然•3.人类社会:就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4.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P93•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第一,确立保护自然的观念;•第二,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考题:•1、如何理解实践的定义、特征?•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4、如何理解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5、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6、如何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与统一?•7、如何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本文标题:第四章--实践与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9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