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徐州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22日在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李福全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五”建设成就和2005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五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徐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经济“第一方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较好地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经济发展持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每年分别为11%、11.4%、12.5%、14%和14.3%,年均增速为12.6%,比“九五”时期提高0.6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1207.76亿元(预计,下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立的1100亿元目标。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0年的18.4:46.8:34.8优化为13.9:50.3:3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9亿元,年均增速16.5%;2005年达到600亿元,比上年增长34.7%。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财政收入完成145.26亿元,是2000年的3倍,占GDP的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是2000年的2.5倍。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有效投入,工业经济支撑作用迅速增强。“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工业投入876.8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305亿元,比上年净增100亿元,接近“十五”前三年的总和。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规模企业达1263家,增加588家;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17.92亿元,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4.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2.9%;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35家,25家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比2000年增长1.3倍、2.7倍和3.3倍。品牌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名牌产品达55个;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和徐州卷烟厂荣获“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称号。围绕农民增收,认真落实支农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五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9亿元,2004年以来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资金1.6亿元,并从去年起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50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达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663个。农业基础设施和综合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五年累计完成重点水利工程投资29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7.0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14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县域经济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投入及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市60和6个百分点。突出中心商圈建设,积极培育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200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1.8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9%。中心商圈日益繁荣,金鹰国际、中央百货、东安王府井、法国家乐福等著名商家纷纷进驻。晚间经济蓬勃发展,户部山商业步行街商户已达716家。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较快,2005年实现成交额549亿元。现代物流业方兴未艾,香山物流一期工程、新沂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等建成并投入运营。旅游经济蓬勃兴起,“十五”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4%和34.2%,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旅游倍增计划任务,2005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0亿元,云龙湖风景区和马陵山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融、通讯、信息、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重大进展,徐工、徐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有了实质性突破,318家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改革改制任务,占总数的87.8%,17.05万名职工身份得到置换,县(市)区属工业企业改制面接近100%。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开展,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实施;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累计达13.09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达139个,分别比“九五”时期增加4.42亿美元、126个;自营出口总额、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营业额年均分别增长31%和33.8%,外派劳务人数是“九五”时期的两倍。民营经济迅速崛起,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28亿元,占全市GDP的52%,民营工业项目投资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70%;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2.5万户和14.2万户,从业人员达39.5万人和22.3万人,注册资本达244亿元和29.1亿元。投资环境显著改善,2004年以来连续两年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连续两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评为“极力推荐投资城市”,去年又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进入全国金融生态环境五十强城市行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五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0多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投资50亿元,是近年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突出规划龙头作用,高标准完成了徐州都市圈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一批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强力推进老城改造,组织实施了城市中心区综合改造、迎宾路改造、云龙湖“显山露水”工程、小南湖景区建设等86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形象和功能有了较大提升。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基本完成了起步区规划设计、土地征用等项工作,实施了部分主要干道、60万平方米惠民花园、行政办公中心大楼等项工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强化;“四城同创”深入开展,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城区园林绿化面貌一新,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容面貌大为改观,一举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省文明城市两块“金字招牌”。县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六县(市)、贾汪区总体规划全部完成,114个镇布局规划通过省建设厅验收,累计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0亿元,建制镇新增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大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0多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新增里程190公里。——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职工三项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8%和9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11万人享受了农村低保。五年累计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1.6万人,新增就业2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输出农村劳动力58.6万人。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85元和4304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9%和6.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8370元,年均增长14.5%;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10.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650.6亿元。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3.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29.36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增加4.01和6.84平方米。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完成了58件实事。农村五件实事进展顺利,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农村税费改革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2.4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改造农村草危房51275户,建设标准等级农村公路4600公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五年来,组织实施火炬、星火计划项目450项;完成科技成果391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1项;专利授权量达2221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7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155.08亿元。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初升高比例达84.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3%,分别比2000年提高26.6和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医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徐州师范大学新校区基本建成,彭城大学和经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徐州工程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徐州化工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0万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新时期徐州精神深入人心,城乡文明程度有了较大提高。2005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首届李可染艺术节等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徐州市图书馆、汉画像石馆二期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固定电话号码成功升为八位。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徐州中心医院门诊急诊楼、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综合楼、中医院和传染病院扩建等项工程,市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非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建成全民健身工程(点)269处;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圆满完成了亚洲铁人三项赛、全国铁人两项锦标赛、十运会铁人三项赛及男子排球赛等全国性比赛承办任务,市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法开展,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公共绿地五年新增323.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8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5.5%、高于全省11.5个百分点,2005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10天。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有力保障了全市发展的用地需求。人防、民兵、民族宗教、信访、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统计、物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妇女儿童、青年工作、关心下一代、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制进程明显加快。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1257项核减到277项,审减幅度达78%,政府机关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开通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市长信箱,扩大了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46件、政协委员提案2807件,满意率均在95%以上。不断改进机关作风,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扎实开展,纠风治乱取得明显成效。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基层和群众对机关作风的总体满意率提高了32.7个百分点。“平安徐州”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逐步完善,大普法活动成效明显,2005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5.6%,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提高9.7%,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就凝聚着全市900万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徐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监督、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以及关心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十五”,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奋力争先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是徐州加快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深切地感到,只要切实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一心,团结拼搏,共同点起发展的烈火、燃烧富民的激情,徐州的明天一定大有希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工业经济“第一方略”,奏响富民强市的主旋律。集中精力
本文标题:徐州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9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