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前言以往对中国礼物的流动,主要关注送礼的功利性与私人网络的培育,忽视了社会文化的互动意义,作者则关注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与运作。内容作者通过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下岬村的历史背景(包括下岬村的起源、社会变迁、身份群体的变化及亲属制度);通过记礼帐与设酒宴划分下岬村送礼活动的类别,分析出表达性送礼与工具性送礼的范畴,为后面章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四章探讨了礼物馈赠与人际网络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出礼物交换对私人网络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礼物交换在私人网络具有的的政治、经济、社会功能。第五章探讨下岬村的私人网络的历史变化过程,分析出朋友、屯亲、姻亲对个人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第六章通过人情的两个本土观念(沾光和面子)探讨下岬村的礼物交换,以及人情的情感方面对礼物交换的实践意义,提出馈增的文化含义和人际网络的培养。第七章关注等级化的社会关系中礼物的非对称性流动。通过对民族志的研究,表明在等级情境下,礼物沿着社会地位的阶梯单向的赠送,即使受礼者没有回赠礼物,他仍然保持了社会性的优越,而且收礼比送礼更被视为声望的标志,打破了以往的互惠原则。第八章分关注了最为普遍的礼物类型:彩礼和嫁妆,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礼物交换模式的冲击。总结一、下岬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下岬村村民礼物交换的规则诉诸于人情伦理,礼物的馈赠是一种人情表达的方式。礼物交换并不按照互惠原则进行,工具性送礼是礼物的单向流动。二、礼物在中国不但是可以让渡的,而且必须是被让渡的。中国的礼物与美拉尼西亚的taonga和印度的dana不同,中国的礼物自身不包含任何超自然的性质。但是礼物却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之一。因此在中国不是礼物的精神而是人的精神将馈赠双方联系在一起,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表达出来的人情是不可让渡的。三、礼物和商品的关系:作者通过对下岬村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表明,在礼物关系和商品关系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工具性送礼扮演了一个兼容这两套独立关系的角色。比如那些以送礼来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例子。
本文标题:礼物的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0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