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时间5.27地点六年级教师主持人朱国林记录人付晓清参加人员张海军主任朱国林付晓清研讨主题“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活动过程一、教学会诊查问题:随着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成教育的必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日益显现出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缺乏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位科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学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题探究意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形成创兴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使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模式,而且还是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二、梳理问题定主题:通过以上会诊,我们科学教研组确立了教研活动主题“自主、探究、合作、创新”。三、理论学习明方向:主题确立后,我们科学组全体教师集体认真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标准》、《教研室课例研讨十步曲》、《河北远程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等理论资料。我们重点研究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1、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2、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3、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实验、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科学问题的真实性。4、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观点有提出疑问意识,并愿意对科学问题进行实验。四、集体备课找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我们科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中的问题。教研组确定以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把固体放在水里”为例,进行集体备课。几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查阅参考书,学习网上明师教学指导,努力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讨论,共同设计出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策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案例开展教研活动。五、大家观课验实效:由付晓清主讲《把固体放在水里》这一课六、个人反思谈得失: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在一次次实验中,孩子们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在学习《把固体放入水中》这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所学内容,在做一小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枝蜡烛实验前,学生是各有预测,教室里顿时辩论声四起,谁也不服气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了,孩子们屏住呼吸,眼睛全部聚焦在讲台上,孩子们先把一小块苹果仍进去,符合预测,它浮起来了;第二个孩子小心翼翼的把一整个苹果放进去,结果出乎很多孩子的预料,许多孩子不由得纷纷讨论开了“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在这个时候的学习是最积极的,他们都会主动的去探索原因。但我在这卖了个关子,让他们在上电脑课时自己去探求原因。把固体放入水中,可以了解固体的许多性质。上个学期在研究水的性质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物体的溶解性,在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时,学生对固体的溶解性是掌握甚快,但对于分离的性质,就有了许多的疑问。这的学习,我主要是带孩子们走进生活中,让他们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许多留心的孩子,就会打开思路,联想起妈妈做饭时的情景,及自己在玩耍中一些无意识的分离现象。而且还想出了许多课本外的方法。结晶分离的实验主要是配合盐与水的分离现象来完成的,这个实验我留在了课下,请孩子们每天来告诉全班同学他盘子中的变化,这样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回归了生活现象。学生在学习中是学得是津津有味。七、同伴互助共分享:《把固体放到水里》说课稿许杖子中心小学付晓清一、说教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二课,此课学生对固体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对探究固体在水中的现象兴趣浓厚。本课要求能对固体沉浮、溶解、分离等现象能够通过观察探讨出其在水中特有的性质,改变固体体积能使下沉的物体上浮、同样的物体大小不同沉浮却有别、一系列的设疑使课中层层连贯充分显示了固体在水中的神奇变化,在本课教学中设置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它的轻重。2、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3、学会“预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探究过程。4、会用符号、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四、说教法科学课堂要让学生带着对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样地现像这个好奇心去探究,本节课采用的教法1:实物展示创设情境法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的动力,课一开始出示8种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让学生有亲近感,会积极的想探究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2:演示实验法示范操作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实验,边做边讲解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溶解这一过程,为认识概念做好铺垫。给课堂增添科学色彩,更好的使学生在自主动手实验中有个引领性的方法。五、说学法1、分组实验法在探究固体沉浮性质中,提前让学生带好固体材料,课中安排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这一过程,现象清晰可见,知识也能变复杂为简单。2、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参与每个环节课堂处处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探究固体放到水中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分离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思维有分寸善于发现新的现象和不同。运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方法找到结论,在探究中提高科学协作能力和谨慎的科学态度。六、说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弹子、橡皮、树叶、木块、小石子、泡沫、钥匙、瓶盖)这些固体在水里是沉是浮?出示课件2、小组活动猜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汇报并完成记录表。3、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谁沉谁浮?4、小朋友请你猜测为什么小石子沉入水中而巨轮却能浮在水面呢?5、把两快相同的橡皮泥放入水里,有办法让其中一快浮起来吗?6、学生设计实验分组活动,讨论交流。7、让橡皮泥上浮的原因是什么?8、学生合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体积,观察出现的现象。并做好记录9、小结:固体的上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它的重量。活动二:探究固体的溶解1、(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2、演示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水为什么会变色?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4、交流汇报:高锰酸钾不见了,溶解在水里水变成紫色。5、面粉和盐能溶于水吗?讲解面粉基本不溶解6、学生讨论面粉的溶解性。7.小结:讲解固体溶解的原理,化在水中。活动三:认识固体的分离1、出示淘米图片,怎样把米从水中分离?盐怎样从水中分离?(贴出晒海水提炼盐图片)。2、观察图片2、要想把沙从水里分离出来有什么办法吗?怎样把盐水中的盐提炼出来?3、小结分离的三种方法:(过滤、沉淀、蒸发)拓展、延伸1、出示彩色树枝,师讲解制作方法。2、布置回家用糖制作彩色树枝。3、小组欣赏漂亮的彩色树枝。了解制作方法板书设计:把固体放到水里浮溶解放入固体—水可分离沉不溶解教师评课《把固体放入水中》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2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情形,进一步了解固体的沉浮性质和溶解性质。一、这节课有几个特点: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传统的教材观是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高老师敢于对教材进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高老师处理得还不够大胆,他可以把教材的层次关系厘清。2、教学氛围和谐。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学得愉快。有指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了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交往活动。课堂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3、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中,有几处学生的“骚动”,这不可怕,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来源于教者对实验材料和材料变化原因的反复推敲。4、课堂真实有效,表现为四性:1、问题设置的真实性,2、实验操作的必要性,3、知识学习的提升性,4、学习兴趣的延续性。八、专业引领再提高:张主任各位老师好:所谓专家,就是专门教科学的。(众笑)感谢付老师提供这个机会,我很乐意和大家交流。《把固体放入水中》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2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情形,进一步了解固体的沉浮性质和溶解性质。一、这节课有几个特点: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传统的教材观是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付老师敢于对教材进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付老师处理得还不够大胆,她可以把教材的层次关系厘清。2、教学氛围和谐。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学得愉快。有指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了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交往活动。课堂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3、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中,有几处学生的“骚动”,这不可怕,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来源于教者对实验材料和材料变化原因的反复推敲。4、课堂真实有效,表现为四性:1、问题设置的真实性,2、实验操作的必要性,3、知识学习的提升性,4、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二、我有几个问题:我是喜欢进行思想碰撞的:有几个问题,问自己,也问大家。1、公认的优秀的切入新课的方法是否具有无限适用性?我们来看付老师的新课介入的情景:a、首先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位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b、稍后:听明白了吗?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接下来拿起粉笔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这里太突然,像摩托车飞跃山崖一般。学生通常喜欢听故事,故事导入法一般情况下能“激起儿童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不错的。这一处故事的引用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趣,我们从儿童不十分领情的反映可以看出。原因在哪里?这个故事离儿童太远,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今小学教育对于传统的忽略。故事不为学生所熟知,不贴近学生生活,于是,接下来过渡到板书课题就显得有些突兀。况且我们的付老师一个口误,也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传统真的真的很缺乏。她介绍说潘冬子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要让我冒汗了,我陷入了深思,科学课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否在缺失?潘冬子是小八路吗?这里我有必要澄清一下:《闪闪的红星》拍摄于1974年,是八一电影厂根据李心田的作品改编的。故事讲的是江西根据地的一位红军,长征时给家中留了一顶帽子,帽子里有他的名字,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帽子找到了他的父亲。不过,李心田倒是写过著名的儿童故事《两个小八路》。我的设想,面粉和方糖加入水中,搅拌,静置。关于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的探究,仅有土豆和土豆片一组对比,似乎不够;还可以有粉笔和粉笔头,长塑料棒和短塑料棒等几组对比,会更有说服力。2、电脑在什么时候出场才是最合时宜的?在板书之后,付老师出示演示材料:螺帽、橡皮、铅笔、铅笔芯、树叶、土豆、方糖等。老师说:“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物体,你们认识吗?谁能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找到一位学生,学生说一种,教师便在键盘上即时输入一种,字体有特殊效果,很漂亮。这里有一个好处,付老师并没有按通常的做法,先制作了表格放映出来,有了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但是,懂课件技术的老师肯定知道,这些字体效果的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要充足的时间的。我们与其把时间花在这里,为什么不可以事先在黑板上画上空表,课上随时用粉笔来填表呢?何况,付老师的粉笔字是要比电脑写得秀气和生动许多的。课将终了,电脑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我们还是一起去看看潘冬子到底是怎样做的,一起看大屏幕。(播放电影片断)”这里辅以多媒体手段,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搭桥,是有效的媒体应用。3、几个意外情节的处理是否反映了一种教育智慧?(1)方糖在旅行的过程中变成了粉末,付老师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东西,但他的第一反映是组长来换糖块。我要问的是:粉状的糖就不能加到水里吗?粉状的糖难道不是固体吗?(2)没有想到会有学生吃糖!付老师注意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及时
本文标题:1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0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