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1页共4页《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第2页共4页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课后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附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第3页共4页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一、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设计: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教学反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仔细参看教学参考书,对于目标的设立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理解哪些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将以下两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且难点问题:面对父母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巴迪的反应如何?第4页共4页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评价的?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他有了怎样的理解?(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在解决难点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追问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是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但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让学生在引导中解决难点问题。例如:解决难点问题(1)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巴迪的心情,深刻的体会当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巴迪的影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3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