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毛泽东《矛盾论》导读
毛泽东《矛盾论》导读《矛盾论》是毛泽东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特别是完整而严谨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高度再次论证了这个基本原则。《实践论》、《矛盾论》不仅为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统一和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因此,《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极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否认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及其特点的必要性,根本抛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们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并当作千篇一律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不懂得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斗争尖锐曲折。有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与汉奸、亲日派之间的阶级矛盾,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日本帝国主义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空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对中国社会状况作出全新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全新的判断,以便制定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要求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就要求全党必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着的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要求,毛泽东写作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间到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矛盾论》是其中一个部分,原题目为《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时名为《矛盾论》。二、逻辑结构和基本原理《矛盾论》分八个部分:引言、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引言部分,说明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开宗明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现在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其二,两种宇宙观:这是全文的总论。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认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其三,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问题。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部分。矛盾的普遍性:研究矛盾的普通性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矛盾论》中非常精彩的一章。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说明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①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②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运动中的每一个过程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③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④每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⑤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切矛盾都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反映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范畴。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并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说明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毛泽东特别说明,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矛盾的斗争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毛泽东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这个道理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毛泽东专门说明,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则因矛盾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所以,“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结论:毛泽东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特别强调认识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认为“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学习《矛盾论》要把握的基本原理有:(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尝试着概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其概括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基本特征;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其概括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并初步揭示其对立的根源。毛泽东则从更高的层面将其概括为“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并系统地论述了二者对立的根源,描述各自的思维特征。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与此相反,辩证法的宇宙观则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一切事物。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揭示出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认为,学习辩证法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毛泽东重点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特别是花费大量笔墨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毛泽东描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基本情形,并针对中国共产党内还有很多同志弄不清楚矛盾特殊性的问题,深刻论述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认识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基础。因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所以,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根据,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把握诸多事物的共同本质。然后,又以这种共同认识为指导,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确秩序,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在分别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后,进一步论证了二者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即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之中,绝对的东西存在于相对的东西之中,二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没有离开个别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区别的,即矛盾的共性只概括了矛盾的个性中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并非个别的全部内容和特点都包括在共性之中;个别总是比一般具体、丰富,一般则比个别普遍、深刻。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共性可能转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转化为共性。毛泽东十分重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就是说,理解共性和个性关系的道理,是把握对立统一规律乃
本文标题:毛泽东《矛盾论》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3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