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作文阅卷启示讲稿
1深入此山中,方识真面目——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启示各位老师大家好!奉丁老师之命,要我在高考阅卷时注意收集一些资料,到时给大家讲讲阅卷的体会。我想这件事对于高三任课老师是非常有意义的。记得上一次郑了湄老师的高考作文讲座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高考作文指导课很有裨益,只是本人才疏学浅,恐怕不能胜任这一任务。但既是听将令,那就只能勉力而为,尽可能把我在阅卷期间的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如果能够对大家有些什么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也算尽我的绵薄之力。当然,很多东西其实我们早就看过许多次,也讲过许多遍,可谓老生常谈。所以,如果讲得不好,你就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当我没讲,当然也许你根本就不想用耳朵,那也可以,所谓的自由价最高。只要能够让大家觉得我讲座中的一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我就心满意足了。另外有一点说明,这里讲的只是个人的一点浅陋的看法,拿出来供大家探讨。我姑妄言之,大家呢就不妨姑妄听之。此前对高考作文阅卷的“残酷”也早有所耳闻,也曾看到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相关报道,总感觉有些神秘,现在有机会亲历阅卷现场当然是很兴奋的,而且有些体会与耳闻所得确实是不一样的。那种现场感是会让人对某些东西产生特别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所以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有机会去参加高考阅卷,那应该是很有好处的。我阅卷位子旁边的老师他们学校就派了一个高三的和一个高二的,就是为了对新一届高三有所准备,安排很科学啊。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一手货肯定比二手货要强,信息在传递中会有所增减而产生变化。所以我在这里尽可能把第一手资料的原始信息给大家。为了这事我花了不少心思,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而且是违反阅卷纪律的,另有一些材料是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徐桦君先生要的,这里也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总的来说,尽管阅卷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说难听一点与民工进城打工的劳动强度有的一拼。所以说去参加阅卷很好,但一次足矣,再也不要有第二次。日程安排:6月9日下午,冒着倾盆大雨赶到浙大中文系报到,住在浙大西溪校区附近的宾馆,阅卷地点在紫金港校区,坐车大概40多分钟。10日上午开阅卷动员大会,然后分组,有幸分在作文组。之后开作文大组阅卷会议,对题目做分析评述,定好基准分,错别字扣分,下发样卷和评分参考。下午分小组讨论样卷,对专家组的评分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大组汇总。11日上午再开作文大组会议,统一评分标准和说明给分理由。然后分小组试评,这个时候大家比较兴奋,认真评分并且经常与样卷比照,尽可能形成一致的评分标准。下午正式开始阅卷。如此一直到18日整个作文阅卷和其他题目基本上一起结束。大概16日我们小组被调到古诗文阅读即第四大题,此前已经有几个小组去支援该组。下面我基本上按照上述程序介绍相关情况,并简要谈谈我的感受。题目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2评论:今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的作文。题意清楚,审题应该不成问题。而且有话可说,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更何况在时代剧变之中,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城市,那可能是因为城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那些激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化、多声道的喧哗和思想、时刻不停的交流与包容等。在城市里你寻找自己的个性,或者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体潜意识里,这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从城市走向乡村,抑或厌倦了城市的冰冷面孔,在忙碌中迷失后的觉醒,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触摸”,《汉语词典上》说,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着,抚摸着。感受,①受到(影响),接受;②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高考作文阅卷大组认为这里的触摸与感受应该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意义,而非触摸浅而感受较深。而对于都市和乡村,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不作细微的界定而以模糊处理。因为都市这个概念其实要求挺高的,上海北京可以算是都市,而杭州可以算是都市吗?也还有可以争议的地方。实际操作中,都市换为城市甚至城镇也可以,乡村乡镇也属同一个概念。所以对考生而言,总有一个地方是可以有较多的触摸和感受的机会,机会均等。从命题意图来看,其中一点显然是为了避免去年考生中盛行的套话作文,避免套题、押题。让那些忙于话题训练的考生常用的那些典故满天飞,精彩语段搬运嫁接,卖弄文采等手段失去用武之地。从阅卷情况来看,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套话作文明显减少,但是并为绝迹,还是时有可见。这也避免不了,有些考生就只会写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其他材料好像就不会写了。怪不得江苏一位老师笑言:“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这次作文命题就让这些作文很难再出现。不过陶渊明倒是符合要求的,而且成为考生作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背景材料。总体情况介绍今年的满分作文并不多,得55分以上的作文也只是少数,但是得47分~54分的考生倒有一大批。就学生的作文题目选择来看,估计有超过60%的学生写了“感受乡村”这个题目,这样也出现了因题材雷同化而“撞车”的情况。“春夏秋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乡土风光的些许描绘,成为比较普遍的“乡村题材”。这些题材写起来容易,“出彩”却很难。写“触摸城市”也有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全然不晓一个真正的城市就像一部底蕴丰厚的书籍,需要用心触摸它的个性和魅力。所以,拥有较为广宽的阅读面和训练面,独到的文化意蕴和个性体验,能够真正地挖掘出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人情之美”,往往是高分作文的成功秘诀。对作文题目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这样一道诗性的话题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有话可说仍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追求。引导考生既要走向社会,感受历史文化、美妙自然和现实生活;又要关注自我,关照自己的心灵,调动感官,激活青春的感受。3这道充满诗性的命题考查了综合性很强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作文的根基,必然言之无物。所以作文是不能有备而来的。这里的备是专指考前押题式的具体的备,非常具体的准备恐怕是会造成失误的。当然大的准备还是要的,比如对生活的感受,对自己内心体验的咀嚼体会深思彻悟,会较好的用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对自己心灵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认为是可以作为作文练笔的重要手段。另外,在课外阅读中观照自己,写一些阅读的心得体会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段。2009年的高考作文会怎样出题,我们无法预测,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个人认为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应该是大的方向。样卷评议:散见于每篇例文之后总体启示高考作文阅卷打分:首先,介绍一下高考作文打分:每篇文章,至少两个人给分,先由一评给分,再由二评给分,阅卷者在打分时不知道自己是一评还是二评,也不知道另一个评分者是谁。如果两个人的分数差距小于或等于8分,那就相加除以2,给平均分;如果两个分数差距大于8分,那么会自动给第三个人也就是三评给分,打出的分数和前两个分数中最接近的且不超过8分那一个分数相加除以2。如果三个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相互之间还是超过8分,小组组长就会出面仲裁给分;如果连小组组长也吃不准,就要送到专家组了。还有,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抄袭卷、问题卷、优秀卷(55分以上)是有专门标记的,组长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操作。可能这样说还不是很清楚,举个例子吧。学生写了篇文章:一、一评给了50分,二评给48分,那么最后得分就是49。二、一评给了50分,二评给了30分,差距大于8分,交给三评。如果三评给42分,那么最后得分是46分;如果三评给38,那么最后得分就是34分;如果三评分数在39到41之间,就交给小组长仲裁或专家组。满分作文是必须经专家组鉴定的。小组长的任务除了判定进入四评的卷子和解决一些其他问题卷之外,他还可以对全小组成员的阅卷情况进行监控,比如速度,在线时间,平均分,无效卷的数量,与小组或整个大组的吻合度等等。他会随时观察各评卷教师的评卷给分的分布曲线,对于不同时间给分一致性偏差较大的评卷教师,随时给出相应提示,并指出其评卷质量问题,及时改进。对于复评率过高的评卷教师,各组长可给出相应提示,并要求其及时改进评卷质量。由于上述作文打分的规则,阅卷者为了降低自己无效卷的份数,就倾向于打一个保险分比如42、43、44等,这样的分数一般不会被挤出,而成为有效卷。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对这次作文阅卷,省考试院再三强调把保险系数降下来(确实有老师的保险系数高达70%,也就是说他70%的卷子打分都在最密集的区域41-47之间),努力拉开分数的档次。另外电脑还设置了重评功能。即把教师自己已评过作文再重评。即你阅到200份以后,你就随时有可能碰到自己评过的卷子,然后看你的误差率。这样的阅卷方式要求阅卷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严格按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分,减少了评分的随意性。所以阅卷者可能除了阅卷之外,还要注意小组长对自己的监控,努力让自己不被小组长召唤。这样客观上消除了出现阅卷误差的潜在因素,增强了阅卷的公平性。4所以相对来说,高考阅卷是比较公平的。再说时间和速度说一些数据吧。今年高考考生的数量是360000。每篇作文至少评2次,那么阅卷数量就变成720000,再加上一些作文要进入三评,所以总数量要超过80万,今年作文阅卷的人数为400左右,故每位阅卷老师的阅卷数量为2000份。再加上后来由于第四大题进度太慢,到最后两天将近一半的作文阅读卷者改判古诗文阅读的文字表述题,所以改到最后的作文阅卷老师的平均的阅卷量应该是2500左右,阅卷时间从12日正式开始到18日一定要结束,7天时间,每天任务350篇。上午8点开始,中午11点30分,下午一点开始,5点20分结束,中间分别各一次休息15分,总共每天阅卷时间为7小时20分,满打满算,7.3*7*3600/2500=75秒,如果刨去上厕所,倒水,吸烟,有时候还要说点笑话,改到有趣的卷子总要互相交流交流,奇文共欣赏嘛。(看到一篇作文:感受乡村,考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农妇、山泉、有点田。有趣。)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实际上我看到过小组长阅卷数量的统计平均速度是70多秒,最快的是30多秒。(上海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他们设置了最低时间限度,不到规定时间,电脑锁定卷子,不能翻页,保证每份卷子的评阅时间,这是比较人性化的,不过这需要条件)所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阅卷老师们总结出不少“窍门”。例如,看标题首尾,点题不明者,基准分之下;看句子用词,语言干瘪者,基准分之下;看文章字迹,工整优美者,细细再审,潦草涂鸦者,不得翻身……“电闪雷鸣”的阅卷速度下,阅卷质量很难保证。甚而至于有教师特别希望改到离题的文章,“我连续改到两篇离题的文章,真爽!”这都是速度害得!还有一个例子,一篇作文是抄了前面科技文阅读中的文字,其中一评给了14分,二评给了42分,可见速度快到何等程度。估计那位老师一看有乡村相关的字眼,就给基准分附近的分数,而另一位教师倒比较认真,肯定发现这一现象,亏他认真,不然很可能让这
本文标题:高考作文阅卷启示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6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