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颅脑的解剖任莉目录•颅脑的骨及骨连接•颅脑的组成及颅神经•颅脑血管的走向及支配区域颅骨的组成(1)•颅分为脑颅(8块)和面颅(15块)两部分•(眶上缘-外耳门上缘-枕外凸的连线)。颅底内面观组成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额骨顶骨颞骨蝶骨筛骨枕骨脑颅骨•脑颅骨包括前方一块额骨,后方一块枕骨,上方两块顶骨,两侧各有一块颞骨,颅底的中部是单一的蝶骨,蝶骨前方为一块筛骨。•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两顶骨和枕骨之间有人字缝。•脑颅共8块,额筛蝶枕单,顶颞各2块,总计8块全。1、颅的顶面观面颅•面颅骨有15块骨,构成眶、骨性鼻腔、骨性口腔•成对骨: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不成对骨:犁骨下颌骨舌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颧骨枕骨上颌骨下颌骨鼻骨泪骨下鼻甲犁骨下颌骨分一体两支下颌体:牙槽弓,颏孔下颌支:髁突,下颌角,下颌孔,脑组织及脑神经•大脑分为六个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脑干•脑神经有12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车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I.II.III.IV.VI.V.VII.VIII.IX.X.XI.XII.脑神经I.嗅神经II.视神经III.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V.三叉神经VI.展神经VII.面神经VIII.前庭蜗神经I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XI.副神经XII.舌下神经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小脑幕•脑的组成脑干BrainStem概述◆脑干是脑的中轴部分,占据颅后窝的前部,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凡是上、下行的传导束都要通过脑干才能与脊髓、小脑和大脑半球相联系。◆由于头部感觉器官如视器和位听器的分化和发展及腮弓的衍化,12对脑神经中除第1、2对外都与脑干相连,因而脑干内尚有与各对脑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以及随之产生多途径联系的网状结构。1、脑干的外形(1)脑干腹侧面1)延髓延髓脑桥沟锥体锥体交叉发出Ⅸ、Ⅹ、Ⅺ、Ⅻ。2)脑桥基底沟(有基底A通过)延髓脑桥沟发出Ⅴ、Ⅵ、Ⅶ、Ⅷ。3)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发出Ⅲ、Ⅳ(背侧发出)视神经垂体灰结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基底沟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视束视交叉大脑脚脚间窝脑桥舌下神经锥体锥体交叉前正中裂内囊前庭蜗神经(2)脑干背侧面1)延髓薄束结节(内含薄束核)楔束结节(内含楔束核)2)脑桥有菱形窝,是第四脑室的底小脑脚3)中脑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4)菱形窝:第四脑室的底尾状核背侧丘脑松果体上丘下丘外侧膝状体滑车神经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内囊内侧膝状体菱形窝小脑脚二、脑干内部结构1.灰质greymatter位于脑干背侧,构成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中继核)2.白质whitematter位于脑干腹侧和外侧,包括上下行纤维束和三对小脑脚3.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位于脑干中央部、灰白质之间(3)脑干网状结构概念:在脑干中,除了边界明显的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以及长距离纤维束以外的区域,这些区域由白质纤维纵横交织构成弥散的网,网中分散一些大小不等的神经元。位置:延髓、脑桥和中脑的背盖部结构特点:细胞分散,大小及形态不一,纤维多方向行走,联系复杂。功能:许多神经调节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反射中枢、呼吸中枢及呕吐中枢等。可维持人的意识清醒,若受损,可出现意识障碍。脑干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脑干病变大部分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神经进行定位。•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及多发性硬化。椎体束延髓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4)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节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图解延髓中腹侧损害•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1)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舌下神经损害);2)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椎体束损害);3)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震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脑系损害)。•可见于椎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延髓中腹侧损害图解舌下神经椎体束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可出现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临床表现:患者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用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及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例如:杨兆启,刘道安小脑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小脑幕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小脑位于颅后窝,在脑干的后方,借小脑下脚、中脚和上脚分别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与脑干间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小脑的纤维联系原裂前切迹后切迹小脑扁桃体小结绒球上蚓蚓垂蚓锥体后外侧裂水平裂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其腹侧邻近延髓。当颅内病变(脑炎、肿瘤、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入枕骨大孔内,从而压迫延髓,危及生命,临床上称为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小脑的功能•小脑主要是一个与运动调节有关的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损伤时,平衡失调,站立不稳,走路时抬腿过高,迈步过大;取物时,过度伸开手指;令患者作指鼻试验等,动作不准确,临床上称“共济失调”。间脑丘脑底丘脑下丘脑丘脑髓纹缰三角松果体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1.背侧丘脑2.下丘脑3.后丘脑一、间脑的分部端脑大脑半球的外形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称大脑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大脑回。大脑横裂大脑纵裂大脑沟cerebralsulci大脑半球以3条大脑沟及2条人为划线分为5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中央沟外侧沟额叶顶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枕叶颞叶顶枕沟中央沟顶枕沟枕前切迹岛叶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沟、回•额叶的沟回•顶叶的沟回•枕叶的沟回•大脑内侧面的沟回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的功能: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认知有关。枕叶的功能:与视觉的整合有关颞叶的功能: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边缘叶的功能:与内脏活动有关。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密切有关。右侧大脑半球与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有关。大脑皮质机能定位(1)第Ⅰ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2)第Ⅰ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3、1、2区)。(3)听区:颞横回(41、42区)。(4)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6)语言中枢(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4、6区)。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1、第一躯体运动区身体各部代表区的特点:①上下倒置,但头部正置。②对侧管理。③身体各部代表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躯体感觉区身体各部投影的特点:①上、下倒置,但头部正置。②对侧管理③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3)听区:颞横回(41、42区)。颞横回(4)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视区嗅觉区(6)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右利者”或大部分“左利者”在左侧半球,仅一部分“左利者”在右侧。①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44、45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②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此区受损,产生失写症。书写中枢③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此区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④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在角回(34区)。此区受损,产生失读症。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质联络区:除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更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联络区丘脑(二)基底核1.是大脑半球内灰质核团的总称,因位于脑半球的基底部故称基底核。2.组成:(1)纹状体:尾状核新纹状体壳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2)杏仁核(3)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丘脑壳苍白球尾状核尾状核丘脑豆状核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壳苍白球2.功能:纹状体:运动的调节,损伤后,病变主要为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①旧纹状体病变:巴金森氏病,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②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运动增加,肌张力下降。杏仁核:属边缘系统。屏状核:功能未明。钩束上纵束(三)髓质:根据纤维联系的形式、方向和长短,可分为三类:1.联络系联系同侧半球内各回、叶间皮质的纤维。弓状纤维扣带束下纵束2.连合系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1)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朝应部位,可分为嘴、膝、干、压部。(2)前连合:连结两则颞叶和嗅球。胼胝体前连合后连合嘴膝干压部(3)穹窿连合:连结两侧海马。海马穹窿连合胼胝体3.投射系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投射纤维主要经过内囊。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内囊丘脑内囊尾状核丘脑豆状核(2)分部:前脚: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后脚:丘脑和豆状核之间。膝:前、后脚汇合之“V”尖处。内囊internalcapsule(1)位置: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前脚膝后脚听辐射视辐射尾状核豆状核丘脑(3)各部的重要纤维束前脚:膝:后脚:额桥束丘脑前辐射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4)内囊受损,可出现“三偏综合征”: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两眼对侧偏盲。病灶脑的血管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脑的血管脑的动脉1.来源:(1)颈内动脉系(2)椎-基动脉系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3.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小脑上后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据统计国人约有48%的动脉环发育不全或异常。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4.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ircleofWillis)组成: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皮质支中央支5.中央支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中央支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距状沟支大脑前动脉C.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B.大脑中动脉6.皮质支胼胝体周动脉A.大脑前动脉:胼胝体缘动脉胼胝体周动脉大脑前动脉A.大脑前动脉脑的静脉2.大脑深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动脉下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1.大脑浅静脉大脑中静脉上矢状窦横窦大脑上静脉吻合静脉大脑下静脉
本文标题:颅脑的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2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