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外交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唐晓《政治科学基础》课件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政治科学基础唐晓第二章政治心理一.什么是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指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二.政治心理包括哪些内容1政治认识,即对政治活动和政治体系的认识,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是其他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一般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三个过程。2政治情感,即人们在政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政治兑现的爱憎、好恶、亲疏之感,可以分成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政治情绪是对政治生活产生的暂时性的主观体验;政治感情则是对政治关系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复杂而有稳定的心理体验。3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人们去从事某种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力量,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动机因人因时而有很大的差异性。4政治态度,即人们对一定政治现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的统一体,是人们政治行为某种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可概括为支持、反对、不介入三种。5政治性格,即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政治行为,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应承担的角色。6政治信念,即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学说,注意的仰慕和尊崇,是高级的心理,推动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奋斗。▲(10年名词解释)三.政治心理的特征有哪些1.自发性。政治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相互交往中根据经验和直观感受自然形成的一个自发过程,是一种不够深刻尚未上升到“自觉”程度和状态的政治意识,是以连串的“自在”的、简单的联想和条件反射,另外,政治心理自发性能够还表现在它是一种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现象,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2.差异性。政治心理因成员的个人条件、社会地位等不同为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1)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2)因环境的不同导致的政治心理不同;(3)社会差异,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政治心理根本不同;(4)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的人们,政治心理明显不同;(5)民族差异,不同国家或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3.潜隐性。政治心理和其他社会心里一样,没有明显的表现和显著的反映形式,潜藏在主题的内心世界中,一旦条件成熟或遇到一定的导体就会爆发出来。4.相对稳定性。政治心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不稳定,易变化的一面,相对稳定就是它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是政治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不稳定性指的是政治心理能极敏感地反映社会政治的细微变化,并随其发展而变化,另外,对个人或群体而言,国内外政治事件或政治更迭等都可以引起政治心理的变化。四.政治心理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根据政治心理的主体,可分为个体政治心理与群体政治心理;根据主体的参与程度可分为参与者的政治心理和冷漠者的政治心理;根据政治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倾向和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逆反心理、崇拜心理、认同心理等。1.个体政治心理,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使人们对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认知评价,价值表达和适应环境的功能,是影响政治行为的主要因素,可细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2.群体政治心理,是政治个体在群体情况下共有的,有别于其他政治群体的心理现象,其特点为(1)去个性化;(2)情绪强烈;(3)自发性。根据不同的群体,可以划分为,阶级阶层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心理,集团的政治心理,政党的政治心理,大众的政治心理等。3.社会政治心理,是人们对重大的国内国际社会政治事件,政治运动,战争与和平等政治现象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政治运动心理,战争心理,改革心理,国际政治心理等。五.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治心理与政治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政治心理来源于政治生活,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巨大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1.政治心理是产生人们政治行为的中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人物、政府政策的看法,从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2.社会政治心理是统治阶级制定政策的心理依据。社会政治心理反映出一定阶级,集团的政治情绪,政治倾向,政治要求等,同时也折射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觉悟,信念等,对制定政策或作出重大决策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作用。3.社会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从根本上讲,任何社会的政治变革,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政治心理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心理基础,对政治变革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4.政治心理可以促进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成为连接政治生活与政治理论的中介环节。社会政治生活中,每一个政治心理问题的解决都会创新性地推动政治理论的发展,知道和推进新的革命实践,政治心理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感性认识,是形成理论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5.政治心理是形成社会政治氛围的重要力量。社会统治阶级可利用政治心理促进政治认同,稳定社会情绪,维护政治安定,也可以调适政治心理,阻止其消极作用的产生。第三章政治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本身不是科学,虽然是哲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它与一般的哲学社会学理论本身是有区别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以一定理论为基础的信仰体系,有着强烈的主观意图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即论证统治或者争取某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故而集团(阶级)的政治利益就是意识形态,即政治统治合法性信仰体系的灵魂,或者说是政治行为合法性的精神支柱。二.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功能1.维护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辩护,例如资产阶级用人权理论,自由主义等,理论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则论证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表现出了不同政党、阶层、利益集团通过其意识形态来维护其“合法性”。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批判功能。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了巩固本国的政权和经济制度,一定会批评异己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它看来是必然的东西的同时,也不断扬起它被批判为违反必然不现实的东西,因而完整的意识形态必然包括了维护功能和批判功能。3.引导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它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即承认彼此有共同的利益,因而有一种思想先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引导社会心理的升华,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而意识形态则是在社会心理中沉积提炼出来的理论形式,它反过来对社会心理起着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三.意识形态的特征1.阶级性。意识形态是代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观念系统,是一定社会阶段,阶层等利益集团对社会关系的主张,在一定意义上,标志这一个阶级或阶层,集团的理论水平和觉悟程度,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2.价值导向性。意识形态规定了其对应利益群体的社会活动的价值导向,它有使社会成员的意义与价值趋于一致的功能。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性,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包含了超越本利益集团的理想因素,它是人们在个人、社会发展方向上的价值目标。3.知识的总体性。意识形态包括了大部分社会人文学科,它的知识构成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只有能体现一定利益集团价值的知识,才能进入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总体所以包含的内容在逻辑上应该是完整的、前后一致。4.系统化、理论化。意识形态以理性认识为主,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自觉性,这表明意识形态是一定群体基于自身的利益愿望,价值目标而形成的的统一思考,表明其本身有内容在的知识统一性。5.内在两重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肯定性的,它能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及现实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否定性的意识形态,具有遮掩作用,歪曲性的反映现实,表现为虚假意识。然而无论是真是假,它都是一种“社会存在”,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四.当代主要的意识形态及其主要内容1.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P313-3142.保守主义,分为传统保守主义P315、现代保守主义P316、新保守主义P316-317(新保守主义在当今美国“外交政策领域”的表现)3.民主社会主义P3184.绿色和平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绿色运动特别是绿党的和平纲领和政策主张。其思想主张主要包括:认为人类及其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要维持生态的平衡和保护人类的生物圈;在经济上强烈批判工业资本主义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收入的模式,主张绿色经济,即“可持续经济”;在政治上强调基层民主和分散化原则;在国际关系上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军备竞赛,反对部署核武器,主张裁军和解散军事集团,平等对待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上提出要建设一种新型的文教卫生事业,加强对青少年的整体论教育,反对商品化的文化工作。5.女权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其可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思想主张不一样,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个阶段“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的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消除两性差异;第三阶段女去找你主义发展阶段,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观察,超越男女性属差异,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第四章政治社会化▲一.什么是政治社会化(08年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并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并加以规范化,使自己成为有政治信念,掌握正确政治评价标准,持有与政治当局决策一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个人社会政治行为社会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教育、和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并维护现行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积极的政治参与作用的过程。它是把政治统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价值标准、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和灌输给其社会成员,使之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并享有行使一定权利的过程。二.简述政治社会化的特征①.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②.内化和外化的统一③.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④.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①.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星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也是政治社会化的根本目的,而政治社会化则是针织文化的形成过程和传播手段。②.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政治社会化过程是政治角色学习的过程,其最终的结果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③.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的稳定,需要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化,是社会成员能自觉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其应当承当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④.推动政治发展。社会政治共同体根据变革和发展需要,回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并将之传播、灌输给社会成员以获得认同,从而推动既存政治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也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创出新的政治文化,或者吸收引进先进的政治文化,从而影响现有体系的机构,推动政治的发展。四.政治社会化有哪些途径------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同辈群体五.政治社会化的过程①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指的是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众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准则等针织文化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全过程,都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过程,政治信息传播是个人内化的基础。②政治观念的内化过程。指的是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
本文标题:外交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唐晓《政治科学基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5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