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
Chapter3higherperceptualfunctionsOutline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背侧(where)(P195-204)特定的脑损伤造成视知觉特定方面的功能障碍P196-197两通路表征的区别P198-202物体知觉的计算模型(P205-212)恒常性的神经机制P205-210祖母细胞与群编码P210-212物体识别障碍(P213-226)两种物体失认症(统觉性失认症,连接性失认症);一个模型P215-218类别特异性失认症(有生命vs无生命)P221-226面孔失认症(P226-236)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P227-231物体识别的两个系统(holisticanalysisvsanalysisbyparts)P235-237Gist视知觉皮层双通路顶叶损伤与颞叶损伤造成不同方面的视知觉功能障碍(见双分离专题)“what”通路的信息在两半球间有传递,“where”通路的信息指在同一个半球内加工。(P198损伤实验)两通路表征的区别背侧通路(parietalcortex)客体非选择性,对各类物体都可能有反应对感受野边缘(eccentric)物体反映敏感以上两性质使得parietalneurons适合于探测物体的出现和运动,能及时发现刚刚进入视野的运动物体,不论那物体是什么。腹侧通路(temporalcortex)丰富的客体选择性,不同位置的神经元群对不同类型的物体特异性的敏感(如手、脸)对感受野中心物体反映敏感以上两性质使得temporalneurons适合于辨识客体物体识别的计算模型祖母细胞与群编码理论物体的视觉信息从初级视皮层经腹侧通路最终传到颞下脑区的过程,也是视觉信息不断整合的过程。从最初初级使皮层中表征的最基本的特征(如线条朝向),到联合特征(边缘和棱角),再到部分形状最后在颞下脑区实现对物体的识别。颞下脑区如何实现对物体的识别有两种观点:祖母细胞观点:颞下脑区有一个特定的神经元只对某个特定的物体反应,即该物体的视觉信息经腹侧通路传到该神经元时,该神经元就特异性的发放,而其他物体的视觉信息不能使它发放,从而实现了对特定物体的识别。有两个问题:1)这种观点把对物体的最终识别放在了一个神经元上,一方面,该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可能导致物体识别的错误,另一方面一旦该神经元死亡,我们就丧失了对该物体的识别能力;2)无法解释人们对新异物体的识别。群编码理论:对物体的最终识别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神经元,而是神经元群的发放模式。例如识别面孔的神经元群中有些只对面孔轮廓反应,有些对头发反应,有些对皱纹反应等等。不同面孔的这些特征都不同,因此该神经元群对不同面孔的发放模式也就不同,从而实现了对面孔的识别。面孔失认症面孔失认症的神经机制定义:对面孔识别的一种障碍,但这种障碍不能归结为智力或视力的不足,且这种障碍仅限于视觉通道。判断面孔识别与一般物体识别是否使用不同的神经机制有三个标准:对两类物体的加工是否在不同的脑区中进行两个加工系统在功能上是否独立两个系统是否以不同方式加工信息支持面孔特异性加工的实验证据(见文献)物体识别的两个系统从脑损伤病人的情况看,面孔失认症与视觉失认症可能同时发生,视觉失认症与失读症可能同时发生,但面孔失认症与失读症很少一起发生。暗示了两种物体识别系统的存在:一种依赖于客体整体的特征(如面孔),另一种则依赖于对客体各个特征的分析(如文字)
本文标题: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7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