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三项制度”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规程
“三项制度”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规程一、“三项制度”的基本要求及关键环节在贯彻落实“三项制度”过程中(“三项制度”流程图见附件1),既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市委的要求去做,又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尤其是要把握住每一项制度的关键环节。(一)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1、接待的主体是村、社区“两委”班子所有成员。由于村、社区建制调整后,有的村、社区人口较以前增加了很多,而且,有的村、社区群众矛盾较多,因此,仅靠书记一人接待,显然不符合实际。在今后的接待工作中,除书记接待外,接待主体须拓展到村、社区“两委”班子中其他成员,这样,接待主体从原来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7人以上(全市每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有7-8人)。2、接待的时间要全天候。一是书记必须固定接待的时间,而且是每周必须有一天。二是除书记接待的这一天外,每周的其他四天时间,轮流安排其余“两委”班子成员,而且,每人接待的时间也是一个整天(拆迁任务重、群众矛盾特别多的村、社区,周末两天要安排轮流值班)。因此,除书记每周固定一天有接待任务外,其他“两委”班子成员间隔一周或两周(班子成员多的有可能间隔三周)才有一次接待。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有可能天天在接待、随时在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需注意的是:在固定的地点、对外公布的时间内,必须要保证这一天该同志在接待岗位上从事接待工作,至于在其他地点、时间,鼓励随时随地接待群众,倾听他们的意2见建议和表达各种诉求。3、接待的地点既固定又灵活。一是每天明确了有接待任务的那个同志,必须在固定地点接待,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红岩家园”党员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的,把其中一间屋设立为“书记接待室”,就在“书记接待室”中从事接待工作;对于还没有建起公共活动场所的村(社区),就在对外公布的接待地点(如班子成员家里或其他租借场所),从事接待工作。二是对于其他时间的接待,接待地点可以在家里、路上、院坝上、田边地角、车船上、集镇上、小区里等,群众认为可以向你反映情况的地点,就是你的接待地点,这样,接待地点就不受局限,可以灵活掌握。4、接待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通常有四种方式:一是本人亲自反映情况的,采取面对面的接待。二是通过对外公布的接待电话或热线电话反映情况的,采取电话接待。三是通过12371网上党建信息平台、视频、电子邮箱、QQ、短信等电子信息渠道反映情况的,采取视频、电子信息回复方式进行接待。四是通过“书记信箱”、寄送信件等书面形式反映情况的,按来访信件处理方式进行接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凡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红岩家园”党员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或其他固定地点接待的,必须在听、看的同时,快速填写《重庆市基层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接待群众记录本》(以下简称《接待记录本》)。二是如果是在其他地点、时间接待的,在听、看的同时,也要填写《接待记录本》,或者是在事后及时补记。要使村、社区干部在接待群众时,养成边听(看)边记的习惯。5、接待程序要规范。对在固定时间、地点的接待工作,通常按照3下列程序操作:首先,制定接待计划,对书记、其他班子成员的接待时间作出统一安排,明确接待职责和相关要求。其次,在村民聚居点、居民楼栋、交通要道或通过党务公开栏、张贴栏、电视、广播、网络、“党群连心卡”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布接待人和接待的时间、地点。第三,按照要求,搞好接待工作。第四,梳理在接待中收集到的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意见建议,及时报告。第五,每月末,村、社区要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接待工作流程图见附件2)。在接待工作中还要注意容易疏忽或出错的地方:一是不制定接待计划。接待时间乱安排,接待人员随便指定。二是接待主体仅限于书记。现在要求村、社区“两委”班子所有成员,都要安排接待。三是不对外公布接待安排。不把接待人员、时间、地点公布出去,或者公布方式单一、范围较小,群众不知晓。四是接待时间不符合要求。有的村(社区),只安排在赶场天来接待,这显然是不对的。现在要求是每天都要接待。五是接待方式单一。有的村、社区干部对于面对面的接待方式较为熟悉,而对视频、电子信息接待等方式较为陌生。六是接待时不习惯作记录。要么不作记录,要么事隔一段时间后才凭记忆补记录,要么在检查时搞临时突击。七是接待的后续工作跟不上。有的不梳理、汇总、上报收集到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涉及大多数利益的事项不及时报告;每月月末,不及时召开民情分析会,不把本级组织办理不了的事项及时交(转)办出去,而是久拖不理,企图不了了之。(二)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制度41、增加入户走访的主体。对户数较少的村、社区,安排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入户走访。对户数较多的村、社区,把走访主体从党组织班子成员扩大到“两委”班子成员、村(居)民小组组长、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党代表,以及在群众中威信高、会做群众工作的骨干党员。县、乡镇机关干部也要参与走访。2、对入户次数的掌握。对“两次”的界定,是指对同一户家庭,每年被走访两次(不管走访主体是哪一个),而不是同一个走访主体每年到同一户家庭走访两次。被访“两次”是基本要求。需要注意是:为了全面了解辖区内每户家庭的情况,掌握辖区内的村(社)情民意,有助于村、社区“两委”科学决策,研究制定更加符合民意、民愿的政策和措施,我们要求,对于村、社区的书记、主任,在上任后的第一年内(大的村、社区可以在两年内)要对辖区内的每家每户遍访一次。3、对入户走访方式的掌握。把握三点:其一,第一次走访,必须“脚”入户。第一次入户走访,必须是亲自登门,做到“脚”要入户、进家门,实地察看群众的家庭成员构成、住房、家居环境、饮食起居、牲畜喂养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年龄、文化、政治面貌、家庭收入以及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实填写《重庆市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其他基层干部和党员)进家入户走访群众民情日志》(以下简称《民情日志》)。其二,在第一次入户走访后,通过筛选,对那些各方面条件较好,不需要村、社区帮助解决问题或困难的家庭,第二次走访时,可以让了解的“信息”入户。可以通过电话、短信、QQ、电子邮箱等方式了解情况,也可以在召开院坝会、座谈会、村(居)5民大会时了解情况,也可以在路上、院坝上、田边地角、车船上、小区里、街上、集镇上或赶场天进行了解,主要了解有无新情况、新变化。只要做到了解的“信息”入了户,而且“信息源”来自户主或家庭其他主要成员,就算是第二次走访“入了户”。其三,对重点户要多次入户走访。对于那些老上访户、“钉子”户、困难户、致富能人以及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等,要作为第二次入户走访的重点对象,有困难或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的还要多次上门走访。这样,既减轻了走访主体的工作量,也做到了重点突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重点户的困难和问题上。4、入户走访的时间要统筹安排。把握两点:一是在安排整个走访主体的走访时间上,既要全年通盘考虑,做到每月或每半月,都一直有人在群众中走访,实现走访时间不“断档”的目标;又要保证在新政策、新决策、新办法或新措施出台后,有人带着这些新“东西”下去宣传、解决问题,实现新政策及时入户不“断层”的目标。二是在入户走访群众家庭的时间安排上,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一个总体原则是:不打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农民家庭,可在下雨天、农闲季节走访;对社区居民家庭,可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行走访。5、走访片区的划分上要科学合理。把握两点:一是所谓“科学”,就是在分片时,每年不固定,轮流安排,做到每个走访主体在最短的时间内(1年或2年,大的村、社区可以是3年),上门走访完辖区内的每一户家庭。二是所谓“合理”,就是把“钉子”户、老上访户、困难户等重点户多的片区,尽可能划给书记、主任走访,方便为这些重6点户答复、解决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6、在群众家中要做好“五件事”。在群众家中,通过观察、聊天、拉家常、交心谈心等方式,一是要了解被走访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业、家庭年收入、个人特点以及思想状况、健康状况等。二是掌握每户家庭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具体需求,包括困难和问题的产生的原因、贫困程度、要求达到的目标等。三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各项惠民政策,同时,要把近期本县、乡镇、本村(社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要事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也一并向群众进行通报。四是在脱贫致富上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分析、查找该家庭致贫的原因,结合该家庭的实际,帮助理清脱贫致富的思路、寻找致富途径,协调解决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五是教育引导群众促进乡风文明,教育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村落、文明小区、卫生庭院、“五好家庭”等创造活动,共同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边看、边听的同时,要快速填写《民情日志》。7、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对每户重点户,要在县、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村“能人”党员中,安排一名同志与之结成联系、帮扶对子,从资金、物质、发展思路、技术、信息、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8、建立民情档案。收集、汇总分片走访人的《民情日志》,建立民情档案。有条件的,建立民情库,实行动态管理(民情库建议用Excel制表,便于实现快速查找、筛选、分类统计、制图等目的。样表见附7件5)。特别是要定期筛选出重点户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其反映的困难或部门的办理情况或进展情况),提供给党组织,便于及时研究和决策。9、入户走访的程序要规范。一是制定计划,对所有走访主体的走访时间、片区等作出科学合理安排,明确走访职责和相关要求。二是按照要求,进家入户走访群众。三是梳理在走访中收集到的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意见建议,及时报告。四是每周末,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的要和班子其他主要成员)要召开碰头会,了解一周来在走访群众过程中收集到的情况,交换意见和看法。五是每月末,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入户走访工作流程图见附件3)。同时,在入户走访工作中要注意容易疏忽或出错的地方:一是不制定入户走访计划。走访时间乱安排,走访主体随便指定。二是走访主体仅限于党组织班子成员。对于户数多的村、社区,走访主体要增加。三是入户次数把握不准。一些村、社区干部错误地把“两次”理解是同一个走访主体每年到同一户家庭走访两次。四是对入户走访方式没有灵活掌握。对社区居民户多、白天大多不在家、个别居民对社区干部入户走访不欢迎等现状,不去思考采取何种方式才更有效。对“两次”的理解,机械地认为,不论何种家庭,都要亲自登门走访两次。对第二次入户走访的形式,不能灵活运用。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在第二走访时,不能因为对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采取了解的“信息”入户,就对所有家庭都采取这种方式,企图减小工作量。一定要区别对待。其二,第二年对条件好的家庭,仍然是要走访两次,只不过是走访的主体变了(前面已讲过),方式与前面讲的相同。五是入户走访时8间上不能做到统筹安排。不能把所有的走访主体集中安排在一个月或两个月内(所谓的走访月、下访月),而其他时间不作安排,形成“一窝蜂”或“一阵风”现象。六是走访片区的划分上不能体现出科学合理的原则。把走访主体固定在某个片区,而不是轮流安排,造成重复走访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在搞“包片”走访,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包死”,要相对“包干”,每年要轮流安排);片区的划分上,重点不突出,没有让书记、主任去“挑大梁”、去“啃硬骨头”。七是入户走访时不习惯作记录。要么不作记录,要么事后凭记忆补记录。八是入户走访时,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到了群众家庭门口,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只问问有没有问题就走,而不是坐下来,办好“五件事”。九是走访的后续工作跟不上。有的不梳理、汇总、上报收集到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涉及大多数利益的事项不及时报告;每月月末,不及时召开民情分析会,不把本级组织办理不了的事项及时交(转)办出去,而是久拖不管,甚至不了了之。(三)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1、实行分类、分级
本文标题:“三项制度”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