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的图形,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数学上的好朋友,让学生认一认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找一找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的认识。我顺势接着赞同孩子们的说法: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还藏着一定的秘密呢,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找一找教室里藏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欣赏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的认识。接着让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测、验证,从而归纳出结论,进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动手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拓展如何在一个长方形中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等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通过活动、观察、探究、了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2、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学生准备三角尺。【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神秘地),会是谁呢?一边说,一边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学生高兴跟着说出名称,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师:你能在我们的周围、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两个老朋友吗?(环顾四周)生1:窗户的面是长方形的。生2:墙壁贴的方砖的面是正方形的。……师:看来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亲近我们的好朋友,进一步来认识它,研究它。(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设计意图:找生活中的图形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构建模型,探求新知(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1、做一做师:你们会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长方形吗?(会),学生动手操作。2、猜一猜师:凭你对长方形的印象和在刚才做的过程中,大胆的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生1: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生2: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把学生的猜想记录到黑板上。)师:你们的这些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3、验一验请你利用手上的文具(直尺、三角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1)学生动手验证,教师巡视。(2)汇报交流。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做法?汇报时要说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我是用直尺来量四条边的,发现了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相等。(师适时引导上下、左右两边即是对边..。)生:我用折的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3)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证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为了把两组对边区分开,得给他们起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较长的一组边就叫做长.,较短的一组边叫宽.,教师演示。)【设计意图:通过刚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试验结论,让学生运用发现的结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和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长方形的特征。】(二)探索正方形的特征1、师:长方形的特点大家找到了,那么正方形的特点又会是什么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做一做,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生1:我用量的方法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生2:我用折的方法知道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设计意图: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再结合多媒体演示,更深刻地验证了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探索的成功喜悦。】(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1、媒体演示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宽不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自思考片刻,后小组讨论。汇报: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一样长的时候,就成了一个正方形。2、对比总结师:看来呀,长方形还包含了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对好朋友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生:......【设计意图:借助教具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从而深刻领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2、小小魔术师师:大家都喜欢看魔术,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变魔术呢?(1)拿一张正方形,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2)拿一张长方形,在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操作后教师演示。)(3)老师这有几块正方形纸片,谁愿意上来变个魔术,把它们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准备4块小正方形纸片。)同学们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正方形,一共有几个长方形。3、脑筋急转弯(1)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数量适中、难度适中)(2)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数量增加、难度增加)(3)数一数图中正方形有几个?【设计意图:借助娱乐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理,从而深刻领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四、总结回顾,梳理方法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特征的,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那什么样的数学难题,你们都会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数学上的好朋友,让学生认一认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找一找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的认识。我顺势接着赞同孩子们的说法: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还藏着一定的秘密呢,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找一找教室里藏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欣赏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的认识。接着让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测、验证,从而归纳出结论,进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动手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拓展如何在一个长方形中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等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我自认为还算比较满意的地方:一、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于实践。通过“猜一猜”和如何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二、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能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提倡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三、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本节课上我做了一次尝试,二年级学生还比较小,我在孩子们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特征之前先提出具体要求:和同桌小朋友先商量商量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然后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多。交流的时候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到了什么结论?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行进第一次探究,第二次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时,孩子们就很轻松地利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迁移。最后在全课总结的时候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节课研究图形时所采用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语言还不够熟练简洁。2、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时候还有些乱,有些学生对正方形用折的方法还不能灵活掌握。3、在四人小组合作动手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展示的时候师生配合不是很好,我应该选择一个小组进行集体展示,并挑选其中的一种拼法让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拼的,运用的是什么方法。4、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部分拓展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多磨课,磨好课,把课越磨越好,越磨越扎实!
本文标题:苏教版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0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