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论民间传说情节的艺术特性
论民间传说情节的艺术特性摘要:民间传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至今仍熠熠生辉。本文将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作为探究中心,思考并分析其艺术特性。关键字:虚构性传奇性雷同性变异性自古至今,中国文学可谓博大精深,它的精髓感染每一代中国人,对每一个中国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文学教育作用。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部分,亦对每一代中国人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我们就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展开话题,来探究一下民间传说情节上的艺术特性。总体上,它的特性包括虚构性、传奇性、雷同性及变异性四个部分,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四个角度出发看一下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在传说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一.虚构性所谓虚构性,并不是指某些意义上的所有内容都过想象凭空杜撰,它强调的不过是一种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上。这项性质的产生,在相对单纯的古代,并不是人们恶意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人文因素的产物。一个传说,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思想环境下,可能会演变为不同的形态,这就形成了民间传说情节上的虚构性。刘基,或者说刘伯温,传说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他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传说的虚构性。首先,从区域角度看。中国南方,流传的传说多是讲刘伯温为官、建功、读书的传说,这些传说大部分有历史依据,有很强的史实性;而在刘伯温从未去过的北京等地,刘伯温的事迹仍是广为流传,而且大多是利用朱元璋的“愚”来凸显刘伯温的“智”,这种现象就说明了经过地域间的文化传递,史实已被修改,不过是程度大小问题。其次,从专业领域看。刘伯温是官,传说中的他聪明过人,神机妙算,辅助朱元璋完成帝业并且造福百姓,但到了民间,一些具体的专业领域,刘伯温成了此领域的“专业代言人”,比如说,他被人称为是“糖人担祖师爷”,在《糖人担的祖师爷》传说中这样解释:朱元璋火烧功臣阁,刘伯温逃脱,自此隐姓埋名,挑着糖担制作各种造型的糖人。最后,我们从思想环境考虑。刘伯温的家乡,浙南地区,人们把他当神一样的存在,一山一水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以此表达对他的尊重。这种情形的出现,在我看来,一方面出于当地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地域自豪感,一方面出于当地人民对地区美好发展的一种期许。但在民间,一个崇尚的英雄的社会,传说的叙述者只有在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将他描述成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力。这就是传说情节的虚构性。一个传说中的各个情节不可能都来自历史史实,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思想文化下的民众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一个传说的基本原型改造成为自己的需要,这才有了如今传说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二.传奇性传奇性,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通过一些偶然、巧合、夸张的因素来渲染原有的符合实际的情节。通过传奇性处理的传说,相对更复合“感官动物”——人的审美趣味。这种特性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人类表达强烈感情的需要,某些情况下也带有一定的不自觉性。当基础语言已无法满足传说讲述者的情感需求,他就必须增加一些“虚实”因素,来营造一种的特定的氛围来烘托人物形象或者说是强化故事情节。就说“东海孝妇”的传说,寡妇周青在丈夫死后侍奉了婆婆十几年,非常孝顺,后来,婆婆为了不连累她,自缢而死,但这时候的周青却被冤枉成了杀死婆婆,最终,她的血“缘旛竹而上标”并且当地三年不雨。这个传说强调的是孝顺,突出的是周青的形象,为了突出此形象,传说的口述者就用了此种夸张渲染的方式,来加强爱憎感情。再说《李闯王渡黄河》传说,黄河上下千万船夫一夜间搭建了一座宽浮桥以供闯王东渡讨伐。要说现实,一夜建桥,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它在传说中就可以完成,为的就是要强化故事情节,造成一种独特的悬念,并且为事情的结局奠定一定的事实基础。此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在事实基础上创造一些独特而绚丽的“花边”,既赏心悦目,又强化感官。三.雷同性再说雷同性,在我看来,指借用一个历史史实或者说故事情节来反映本传说中人物的个性,这就造成两个文学样式中的内容重叠,在无法考证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混淆史实的情况。产生此种特性,既可能是因为文学记载考证的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文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混淆性,更有可能是传说讲述者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下面,我举一个较具代表性的例子,佘太君。佘太君是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但是清以前的史料中并没有提到过“佘太君”这个人物,最多提到了杨家三代。这个现象说明了“佘太君”这个人物还是比较值得探究的。而巧合的是,《宋会要辑稿》记载了这样一个叫折太君的人物,她的事迹与传说中杨业妻颇为相像,不过她是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夫人很有谋略,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其事迹可圈可点。所以学者们有这样一种声音,即“佘太君”就是“折太君”,是人们把“折太君”的事迹转移到“佘太君”身上,以此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就如上所体现,“移花接木”其实是雷同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这样的一种文学操作方式不仅感官塑造了一个新的历史人物,而且还强化、歌颂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四.变异性变异性可以说是民间文学最生动、最突出的特征了,反映到民间传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指的是传说的情节,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讲述和流传的过程中,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发生了一些变异。此种变异,它可以指体裁或者说是形式的变异,就例如“梁祝”这个传说,它原本只以传说这种文学样式存在,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单单传说这一种文学样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梁祝”的文学样式逐渐多了起来,有歌谣、有戏曲、有说唱等等。还是“梁祝”这个传说,他的变异性还体现在其内容上,最早的“梁祝”情节,只写到两人三年同窗、感情质朴和死后同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此传说的内容情节逐渐增加,增添了草桥结拜、逃婚抗婚、十八相送等著名情节,不仅强化了两人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还反抗了世俗的观念,提倡起了自由恋爱。以上这种种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观念升华的结果。封建世俗观念渐渐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人们开始有反抗封建道德的意识,但是碍于社会制度,只有在传说这种相对虚无的文学形式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以上即是民间传说情节的四大艺术特性,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民间文化需求的反映。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所有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都是受主观需要影响的,所以,我们要沿袭先人流传下来的传统,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继续丰富并且传承民间文学,使其散发更加璀璨的光辉。参考文献: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标题:论民间传说情节的艺术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4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