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历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大全
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高考真题集2017年课标卷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2017年课标卷二(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答案:1.A?。B,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C,明代应为“明初”。D,强加因果2.A?。从第一段段意看,其目的并非为论证瓷器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而在于论?3.C2016(新课标Ⅱ卷)三、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
本文标题:历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5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