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译完了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久久不能平静。我被感动了。智利是地震多发国家,这一发表于1807年的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1674的地震。贫寒的西班牙裔青年荷罗尼莫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个贵族之家做家庭教师,这家女儿约瑟菲爱上了他,遭到父兄的坚决反对,可两人还是秘密约会。老父一怒之下,把女儿送进了修道院,修道院又成两人秘密相会的幽静场所。约瑟菲怀孕生子,结果被判火刑。她品行端庄,平日表现良好,博得修道院长的好感,院长和亲属请求减轻惩罚,最后只是将火刑改为斩首。荷罗尼莫被投入监狱,约瑟菲行刑之日,他准备悬梁自尽。正在这时,天崩地裂,发生了地震。逃出监狱,他在城郊青翠的山谷找到了行刑队丢下的约瑟菲和他们的儿子小菲利普。在密林里,“在枝叶葱茏、馥郁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的石榴树下”,一家三口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在人的尘世财富毁于一旦,整个自然界就要倾覆的恐怖时刻,人类精神自身却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盛开”。极目四望,人无分男女老少,贵贱尊卑,全都混杂地躺卧于一片片的田野上。大家彼此帮助,相互同情,都将赖以活命之物与他人分享,“这场浩劫似乎将所有幸免于难者变成了一家人”。平日所谈都是言不及义的见闻,而现在所言说的乃是英雄壮举。平凡的人而今却表现出“罗马男子汉”的伟大:无所畏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视死如归,“仿佛舍弃的生命随时都可以召回”。荷罗尼莫和约瑟菲认为人心思善,情势大变。本打算离开智利,乘船前往欧洲,现在决心跪求总督的宽恕,留在智利。城防司令儿子费尔南多的妻子地震中受重伤,没有了奶水。他带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小胡安请素有来往的约瑟菲喂一下奶。喂饱了小胡安,费尔南多很是感谢,便请约瑟菲一家和他一家共进早餐,两家亲如一家。地震中惟一未遭破坏的多明我会大教堂举行隆重的感恩弥撒,费尔南多带着小胡安与妻妹唐娜·康斯坦岑,加上约瑟菲一家,一行六人来到教堂。教堂人头攒动,一个穿着眩目服装的年迈神父闪亮登场。他把这次大地震归咎于圣地亚哥的罪孽深重,并巧舌如簧地数落起本城伤风败俗之事,约瑟菲和荷罗尼莫被点了名。在号称秉持神的旨意行事的神父的鼓动教唆下,群众变成了群氓。尽管费尔南多足智多谋,频用巧计;尽管他宝剑在手,英勇善战;尽管他屡屡表明,他是城防司令之子,可面对潮水般的暴徒也没能保护好同伴。首先是荷罗尼莫被一棍子打死,从另一边飞来第二棍子把唐娜·康斯坦岑撂倒在地。继而常为其修鞋的鞋匠把约瑟菲一棍子打翻在地,身上溅满了她的鲜血。鞋匠杀红了眼,号叫着要把“小杂种”送进地狱。混乱中,他错把小胡安从费尔南多怀中拽了出来,将孩子举过头顶摔向廊柱,致使孩子当场身亡。狂怒之下,费尔南多像头雄狮,七条嗜血的恶狗成了他剑下之鬼。小菲利普幸免于难,却成了孤儿。小菲利普被费尔南多夫妇收为养子,并深得养父母的欢心。一对生死恋人躲过了大地震,却没有躲过人为的大灾难。一些人的本恶在“神”的鼓动下,有了美好的借口和名义,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神性”有时会战胜人性,人祸猛于天灾。不过作者最后写道:“有时唐·费尔南多拿小菲利普和小胡安相比较,他甚至还有些庆幸呢。”生活在继续,费尔南多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支点,内心恢复了平静,昭示着希望还在。克莱斯特(HeinrichKleist,1777-1811)出生于一个贫穷的普鲁士贵族军官家庭,十一岁丧父,十六岁丧母,十五岁参军,不久便对军队中刻板、严格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回到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家乡,攻读经济和法律,同时对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受大诗人席勒、大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启蒙运动作家卢梭影响良深。他从贵族的立场出发追求真理,但又感到人的理性无法认识最后的真理;他渴望一种理想社会,但现实又使他壮志难酬。他东奔西走,上下求索,1801年到德累斯顿,旋即奔赴巴黎,从巴黎又来到瑞士一个寂寞的小岛,本想在此隐居务农,但内心躁动不安,无法宁静下来。他1803年去魏玛,这时已萌发自杀念头。他徒步绕道米兰,并再次来到巴黎,一度涉嫌间谍为法国当局拘捕,翌年回到德国。彷徨无主、悲观绝望的克莱斯特1811年自杀于柏林近郊,时年三十四岁。克莱斯特的风格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在大量写实的描写中常常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氛。与有些充斥着哲学思辨的德国文学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情节曲折离奇,而又合情合理。本篇开头似乎落入落难公子和小姐私订终身的老套子,改变一切的大地震一来,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故事发展极其自然,既出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不看个究竟便不忍释卷。克莱斯特短短一生,共写了八个剧本、八部中篇小说,还有为数众多的形同中国笔记的“轶事”。战后克莱斯特在德国文学史上声誉日隆,德国还特意设立了“克莱斯特文学奖金”,有的文学史家将克莱斯特、歌德和席勒并列为德国古典文学中三大巨匠。《智利地震》在诸多描述自然灾难的文学作品中也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本文标题:克莱斯特和智利地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6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