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对策
信息技术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对策科学技术是以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科技文明、种种福利的同时,也经历者可能潜在的危险乃至于对伦理道德和法律环境产生了极大地挑战。一、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误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据一项调查表明:20-30岁的青年上网率最高,居其次的是12-19岁的青少年。在上网学生中[烟台调查]62%沉溺于网络游戏,54.6%泡在聊天室,有些青少年甚至因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湖北调查]在上网青少年中,62.9%的青少年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虽然我国没有利用网络对青少年危害的案例的统计,但近三年,通过网络结识了不良朋友而给学生造成身心危害的事件确明显增多。(二)信息的图像化、平面化,强调了感官刺激,削弱了学生思考能力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图像化使学生习惯了视觉刺激,不利于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三)现实社会所固有的道德与文明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约束力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失去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时必须承担责任和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约束,有些学生开始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发泄着自己的情感,如在BBS、聊天室的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人身攻击、泄露他人隐私;利用OICQ欺骗;更有甚者借助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劣质信息和无聊信息和色情信息等。(四)“黑客”行为的曲解近年来,窃取和破坏社会正常运转神经中枢的网络资源的“黑客”事件不断发生,“黑客”人数增长的同时年龄却在下降。出现这种严重趋势和一些青年缺少法律意识,盲目崇拜“黑客”的“才能”,漠视其犯罪行为不无关系,这种对“黑客”行为的曲解于我们这个越来越依赖网络生存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五)网络盗版盛行与剽窃他人的作品,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的发展为获取、加工、传播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盗版和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方便。这种信息共享极端化行为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但挫伤了信息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的培养。(六)对民族文化与爱国精神的冲击互联网上95%以上信息是英文,隐含传播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青少年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其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漠然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大众文化的热衷甚至痴迷。因此,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进入国门之际,必须认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保持我们民族文化昌盛久远的重要性。二、对策为了消除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净化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加强信息素养中有关信息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一)整体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更应注重这方面的学习与提高。有关部门也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计算机“硬件”配备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网络,学习网上教育方法,培养和建立一支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教育工作者队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者在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自身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和该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更要认识到教师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为一些操作方面的技能技巧不会,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教会,而让学生建立起在网络世界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中,批判地看待和吸收这些信息,组织和再现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所以,教师应自觉地把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知识溶入到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工作,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比直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因此,陈至立部长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净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世界有害和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净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有利于信息素养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措施是在校园网出口增加互联网访问控制系统,利用防火墙专门留出的数据通信接口,把策略制定与URL的检索放在Web访问控制服务器的数据库中,通过基于防火墙策略的URL过滤,实现对校园网内部用户访问外网的内容控制和管理。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工作流程为:当用户提出访问URL的请求时,防火墙捕获到这个URL请求,把它提交给Web访问控制服务器。访问控制服务器收到URL访问请求后,在URL分类数据库中查找其所属类别,然后在预先由策略编辑器设定的Internet访问策略中匹配应该对此请求采取的动作——允许通过或者拒绝访问,从而实现对用户访问请求进行控制的目的。(三)教学内容的整合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当围绕着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导的思想进性整合,这是一种“授人与渔”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地学习、发现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在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信息安全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内容。教学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手段外,也可以用小讲座、组织学生网上讨论形式实现。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保护个人的信息不受到病毒的袭击,不被非法窃取或阅读等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危害,如黄色信息、恶意的政治信息、文化霸权主义等;在使用网络上提供各种免费的服务时,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如身份证号、性别、职业、出生日期、地址、爱好等信息,防止被某些网站有目的的收集。这些信息对学生在校阶段也许不重要,但是大学生很快将步入社会,该类信息有可能成为个人重要文档、银行账户的口令,一旦被人利用,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教学考评方式可以以作业形式,要求学生搜集“负面案例”并提交书面总结。这样既能够了解学生对信息安全、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够让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达到教育自己,防患于未然的目的。2、信息技术理论与程序设计教学阶段:由于学生具备了一些应用软件使用知识及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在进行程序设计语言、信息技术理论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协作精神及合理利用信息意识的培养。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在传授学生开发软件知识的同时,可以开设介绍我国国产软件业的现状、与国外该领域的差距、以及潜在优势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技术报国的热情。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密不可分,使学生建立起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在讲授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开发程序所需的资料的同时,也应当与学生一起探讨信息共享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杜绝利用网络资源恶意抄袭他人成果的剽窃行为,以及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小论文形式了解他们在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认知率。3、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阶段:在网络社会中极端的犯规行为是网络犯罪,而许多网络罪犯都是些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从事网络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工作的人,所以,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前,除了在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外,还必须强化他们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法律意识,防止由于信息技术的误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失。该阶段,主要探讨“黑客”行为的危害,找到信息共享与信息所有各自适用的合理范围。让学生了解我国颁布的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介绍我国在网络环境下对网络信息、版权的保护,以及对于公众传播权、技术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其测评方式应当以讨论、报告、论文形式为主。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7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