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本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经济、政治到思想的学习过程,层层深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民主和科学)3、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如分析评价洋务运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关头,由资产阶级推动,清政府实行的一次自救运动。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③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④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⑤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培养学生爱国救国意识和振兴中的历史责任感。4、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运动的总趋势。【二、教法和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历史事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记忆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三、课程资源】课本为主,课件辅助,教师搜集有关资料以补充;注重图片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在适当引导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四、教学过程】一、概括导入,明确目标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教师过渡:四次侵华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让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2、出示课件近代化的定义及梁启超的一段话,让生明确近代的中国人民从三个层面就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即:技术——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单元主题,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3、出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二、夯实基础,构建体系1、生依据手中学案,巩固知识点,时间25分钟。2、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抽查检测。(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然后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本节复习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三、典例精析,把握规律师出示练习题,共同合作解决,并教给学生答题技巧。附练习题:学以致用,亮剑中招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设想的是孙中山,这一设想体现了他:A.关心“民族”B.关心“民权”C.关心“民生”D.关心“民主”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A.李鸿章──洋务运动B.胡适──戊戌变法C.孙中山──辛亥革命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5、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C.结束了中国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7、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8、“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鲁迅B.陈独秀C.李大钊D.胡适9、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变法维新”指的是什么事件?(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今年(2011年)是该事件发生多少周年?(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设计意图:小组合作,针对典型例题进行交流,重点在于发现题目所考知识点、出错原因。无法解决点,教师进行点拨,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从而使升学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四、反馈评价,巩固提升通过比较中西方近代化的不同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让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积极不可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评价环节,重点强化所复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文标题: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7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