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马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1
马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我的家乡在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处在东部与中部的结合点上,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双核”之一的中心城市。建市于1956年10月,现辖3县3区,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其中,农村人口142.67万人。2011年区划调整后,由传统的江南城市成为跨江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良好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树立全域马鞍山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62.6%。一、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一)完善城镇体系格局,走特色鲜明城镇化发展模式。按照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设立一个主城区、两个副城区、五个中心镇,五个产业功能区,构建一个城中有山水、山水间有城市的能透气可呼吸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一是着力打造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中心城区。在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滨江新区和秀山新区建设的同时,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向当涂姑孰、和县历阳两个方向拓展,建成以长江为主轴、江心绿洲为核的滨江城市。二是加快建设副城区。把含山县和博望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承载区和西接合肥、东接南京的2个副城区。三是在长江两岸重点扶持5个中心镇。遵循产业特色的思路,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林头、运漕、香泉、石桥、黄池等5个中心镇,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滨江新区湿地公园(二)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以园区工业化促城镇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慈湖—乌江产业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园区、博望高新区和含山经济园区五大产业功能区,囊括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2个市级开发区。各园区还通过给园区内企业用工补贴、加强就业培训等方式,鼓励企业吸纳征地农民和周边农村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业的发展还为以工补农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民生的极大改善。(三)加快产城一体发展,以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发展。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城一体”思路,先后设立五大新区:依托中心城区,在主城区东西两侧分别设立秀山、滨江两个新区,加快城区向两翼扩展;在当涂县南面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当涂县东部设立博望区,在和县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以上五个新区涵盖或托管了两县两区的6个乡镇、2个街道,涉及面积66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6%;涉及农业人口30余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0%,并对周边农村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促城镇化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生态水产、精细蔬菜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打造水韵当涂、蔬果和县、稻香含山和花意诗城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地方名特优产品培育销售工作,含山粮油食品加工集中区成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我市成为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覆盖,含山县被列入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五)夯实硬件基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城镇化发展。一是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港口体系布局初步形成,先后建成了长江港口码头、天顺码头、海螺水泥专用码头。公路建设加紧推进。马鞍山长江大桥、马巢高速、东环路高速化改造先后建成通车,马滁高速开工建设。二是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本建成秀山湖公园和霍里山公园,完成长江文化湿地公园建设,完成花雨广场改造,新建、改造6个街头游园,完成小九华改扩建一期工程,改造整治葛羊路、采石河路两个主出入口。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市20万农户近百万农村居民受益。马鞍山长江大桥(六)强化生态理念,以生态文明促城镇化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尤其是马鞍山最大的马钢。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产能,强力推进钢铁、电力、造纸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PM2.5监测工作。二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马鞍山市被国务院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再生型城市,为马鞍山生态城市建设创造系列有利政策条件。马钢节能减排环保志愿活动(七)均等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做到了城乡同步、公办民办同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户口子女三个同步享受免学杂费的待遇。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先后迁建、新建学校等17所学校。三是强力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医保等民生工程。四是全面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在全省率先实现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还安装了全市范围的近三千辆公共自行车,与南京公共自行车可互通,健身又绿色。马鞍山公共自行车二、我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也得知了一些问题。一是规划相对滞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面临着城镇总规的修编。从规划层面环境容量、公共资源和服务等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约束。二是人口集聚不足。我市总体上处于城市人口总量不足状态,劳动力紧缺,技术型用工缺乏,劳动力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要促进农业人口向中心镇集中转移,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支撑发展的带动力不够,缺少共建发展的龙头企业。三、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我也尝试着提出一些对策。(一)理清发展思路,逐渐形成特色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了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二)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市作为皖江城市带先导区、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首批资源再生型城市、多重利好政策叠加,为产城一体化的重点镇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形成生态健康的种养生产方式。充分发挥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在长三角中的市场地位为主线,全力构建在长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安徽省著名商标黄池(三)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功能。深入实施洁能工程,打造城乡优美环境。加大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全市城镇污水处理、扬尘、工业废气等污染治理和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四)加强公共服务,。马鞍山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应该抓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依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以运动健康休闲特色整合山水景观、运动健康、都市农业休闲资源。我觉得总体来说,因为马鞍山因为马钢的工业而立市,所以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建设的基础扎实。但是下一步要想更进一步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并非易事,需要政府谨慎科学的规划和大力投入以及农业工业企业甚至每一位市民们的配合实施,才能形成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家乡。风景园林2班费皓晨学号:13202080212
本文标题:马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7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