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安古都神秘西安历史•西安---神奇的旅游胜地,它是十三朝古都。•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半坡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5.37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秦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始千年之谜--秦始皇陵兵马俑•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历经9年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秦始皇陵之谜—40年不敢挖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秦陵地宫有无飞雁之谜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兵马俑诅咒之谜•在秦末乱世,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下落不明,至今无从解答。•另据野史记载,曾经击垮了秦帝国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却死于“兵马俑”之手。最后在乌江边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都是旧秦军将士,都是秦兵马俑的原型。•垓下之战,汉军60万,杨喜、杨武、吕胜、王翳、吕马童这5名骑士能够留下名字,已经是奇迹了。在十二万分之一的几率中脱颖而出的5人,却是百分之百的旧秦军的将士,而且官职都合于秦京师军,更是决非偶然了。•所谓史事锁链一环紧扣一环,最后竟然在项羽之死和兵马俑之间找到历史链接点,引出“兵马俑”杀死了项羽一事来,使人感到了历史的深沉和神奇。西安城墙•西安城墙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景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城墙有主城门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开辟了数十座城门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是国家AAAA级景区。•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在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是看到这座城墙我们依然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3.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元璋很重视西安的位置,便大兴修筑城墙。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又叫明长城。全长13.7公里,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隋朝兴建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唐末缩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西安半坡遗址小口尖底瓶面世以来,就引起人们对其功能和用途的种种推测。最初,是把其当做汲水器认识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质地细密可防盛水外渗;用绳拴在环耳上放进水里汲水时,尖底先接触水面,继续放入水中后,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平轴翻转,使水灌入瓶内,而当瓶水渐满后,由于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复垂直状态,提出水面后瓶内水不会洒出。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认识后来被实验考古所颠覆,上世纪80年代末,半坡博物馆与北京大学的相关人员合作实验,结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其上部粗重,确实能开始自动灌水,但当灌到一半时,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动翘出水面,因而无法自动把水灌满。而且双系系绳提抬满瓶水时,同样会因为重心在上部而倾倒。因此,尖底瓶的功能与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诸种说法。小口尖底瓶大雁塔(大慈寺)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高宗李治为太时,为报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称为“大慈恩寺”雁塔·大慈恩寺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地。登上塔顶,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介绍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高64米,共七层,塔身用砖砌成,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相传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相传当时要进京赶考的人都会登上大雁塔祈祷,希望能功名高中。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慈恩寺创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至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故名大慈恩寺。据传高宗当年每日朝夕从含元殿遥望慈恩寺礼拜。唐代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共13院,总计房屋1897间,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现在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公元652年,玄奘上表请求在寺内翻经院造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塔为玄奘亲自设计,高5层,约60米,砖面土心,不可攀,后砖缝草木丛生,塔身塌损。公元701—704年武则天在位时重建并增高至10层。后遭战乱破坏,于公元930—933年再次修茸时改为7层。现在的大雁塔保持着这次修茸后的面貌,高64米。唐代一般称大雁塔为慈恩寺浮图或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后人一种习惯称呼。关于雁塔得名,有多种说法。传说玄奘在印度取经时曾住在一座大乘佛寺内。印度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荤。玄奘所在的这座寺院的附近有一座小乘寺。雁塔题名始于唐初,唐中宗神龙年间成为定例。唐代士子考取进士之后,都要登上雁塔赋诗并留名于雁塔之下。“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登上雁塔时就作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自豪心情。•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襄城公主的住宅,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寺院。因在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外族戚为其献福所建,故称献福寺,后武则天易名为“荐福寺”。荐福寺是我国唐代高僧义净的译经处。他于公元671年由海路到印度求法,历时20多年,游历30余国,于公元695年带梵文经卷400部归国。他在荐福寺译经共56部,并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此书堪称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姐妹篇,对后世研究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小雁塔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6级地震,小雁塔被震裂。时隔34年,即公元1521年,陕西再次发生地震,塔的裂缝竟然合拢,复原如初。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此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
本文标题:西安古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9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