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你知多少家庭医生团队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史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中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2偶然中毒尝百草知性能知疗效反复实践淘汰主动尝试(效差、剧毒)指导实践口述至文字实践理论肯定检验理论(效佳、微毒)中药起源图解3中药的来源根据物质来源划分1、植物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动物类全虫、角、甲片、皮、贝壳、甲壳胆、病理产物、粪便3、矿物类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碳酸盐、硼酸盐、硫酸盐4党参黄芪葛根龙胆草根5麻黄川贝母肉苁蓉茎百合6叶桑叶苏叶艾叶大青叶7花菊花红花合欢花芫花8果实山楂佛手大枣白豆蔻9种子巴豆白芥子瓜蒌仁刀豆10全虫地龙全蝎土鳖虫11甲片穿山甲12角水牛角羚羊角13皮蝉蜕阿胶14贝壳牡蛎石决明海蛤壳15甲片龟板鳖甲16病理产物牛黄17粪便鼯鼠五灵脂18矿物石膏(硫酸盐)自然铜(硫化物)磁石(氧化物)钟乳石(碳酸盐)19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东汉《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南朝《雷公炮制论》第一部制药专著唐《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明《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科学巨著20中药的命名与避讳有关与外来语的翻译有关与古代传说有关与形、色、气、味有关与采制有关与功效有关与产地有关其它中药的命名21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22中药的采收植物类中药的采收全草:大多在植物枝叶繁茂,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者正盛开的时候。花类:未开放或者将开放的时候。果实和种子:一般在成熟时。根和根茎:一般春初或者秋末。树皮或根皮类药材动物类中药的采收矿物类中药的采收23中药的炮制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2、便于制剂和贮藏3、矫臭和矫味4、转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5、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6、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24炮制方法1、修制(不水火制)-纯净、粉碎、切制2、水制-润、漂、水飞3、火制-炒、炙(蜜、酒、醋、姜汁、盐水)、烫、煅(明煅与暗煅)、煨4、水火共制-煮、蒸、等5、其它制法-发酵、制霜中药的炮制25中空者大多疏气发表(苏梗、荷梗、木通)诸花皆散(红花、玫瑰花、辛夷)介类潜阳(石决明、牡蛎)虫类搜风(地龙、蜈蚣、全蝎)种仁类滑肠(牛蒡子、桃仁、火麻仁)芳香类通气(藿香、砂仁、陈皮)根多补益(人参、何首乌)刺善祛风(钩藤、蒺藜)藤类通络(夜交藤、络石藤)血肉有情之品多填精26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1、定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人参、干姜)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石膏、黄连)2、平性药指药物的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和缓(山药)五味1、主要指辛、苦、甘、酸、咸、(淡、涩)(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27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1、原理:有损胎元,有损母体2、分类:禁用-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巴豆)慎用-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的药物(桃仁)28先煎烊化(溶化)另煎后下包煎冲服特殊煎药法附子、石决明煎法砂仁、钩藤辛夷、车前子人参、鹿茸阿胶、芒硝三七29服法用药法1、内服药剂方法——温服时间——一般饭后服滋补药——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较大的药物——饭后服截疟药——发作前2小时服安眠药——睡前0.5-1小时服次数——一般两次30剂型一、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二、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三、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1.蜜丸: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的作用2.水丸: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起效快,易于吞服3.糊丸: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4.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四、膏剂(煎膏、软膏、硬膏)五、酒剂31你们好此外还有丹剂、茶剂、露剂、条剂、线剂、栓剂、冲剂、片剂、糖浆剂、口服液、注射液等33
本文标题:中药--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9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