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一等奖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美。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二、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有节奏地进行朗读。三、品诗文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明确)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本诗歌的线索,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明确)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中句决眦一词尤为为传神,试着分析它的妙处。“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四、悟诗情5.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五、创作背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杜甫处在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才华出众。杜甫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小就有做官理想的杜甫,希望自己在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虽然杜甫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在年轻时也曾有过狂放不羁的一面。杜甫年轻时的狂傲,不逊于当年的李白。甚至比李白还要狂。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他本想自己做官的理想会实现,结果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后来杜甫认识一个叫韦济的做官人士。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一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于是杜甫写了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向韦济告别。杜甫写的什么意思呢?杜甫说: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曾经年少时也是很厉害的人。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我是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六、结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一等奖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0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