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官府的公文)D.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16.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画竹,兰为长。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策之不以.其道。D.不以.千里称也。17.翻译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18.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5.B16.D17.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18.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①从“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②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中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③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的意思是: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其中“或”是“有人”,不是“或者”。故答案为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以画竹,兰为长”中的“以”是“用,把”;A项中“以”是“因为”;B项中的“以”是“因为”;C项中的“以”是“按照”;D项中的“以”是“用,把”,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故选D。【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去(离开)、父老(百姓)、送(送行)”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8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中郑板桥不受贿赂、爱与文人喝酒吟诗、从不拖欠公文、遇饥荒时果断开仓救民等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有才、关心百姓、爱民如子、平易近人、受民爱戴、敢于负责、清正廉明、才识渊博、谦虚、处理公务果断的良官。【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本文标题:《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1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