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word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摘要:介绍了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阐述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关键词:科学;非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这一词经常被大家提及。但是科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却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经常将科学与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混为一谈。这不仅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引起了混乱,比如关于是否废除中医的大论战。因此,必须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加以研究,划分两者的界限。科学是怎么定义的呢?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99年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法国《百科全书》里说:“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里说:“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其实科学定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难以划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在二者之间怎样划界,这个问题曾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他们在反复思索、大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首先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证实标准。这个标准的主要之点是:知识依赖于经验。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此命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唯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证实的可能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不是技术上的可证实。按照传统的实证主义,证实通常是指一种完全的证实,从逻辑和经验上都要求作出确凿的证明。然而这种严格的方法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由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也就是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一切知识、命题word只有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一个好的科学定律或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能够被证伪的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也就是说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或理论不能用经验证实,而只能用经验证伪。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第三是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库恩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过于严格,绝对,从而简单化,将很多科学命题排除于科学之外;但是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又过于模糊,没有对科学与非科学做出实质性的划分。库恩提出了范式论划界思想,认为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标准正式有无范式。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但是,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其次是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不存在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话的绝对普遍的标准,而且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是因为“科学到处被非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成果所丰富”,科学中有非科学的因素,非科学中也有科学的因素,很多以前被认定为是非科学的神话可能会发展成为今天的科学。但这带有否定划界标准和划界问题的意义,否定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和界限的含义,是无法被普遍接受的。第四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萨加德提出了多元标准。多元标准包括: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研究者关心与竞争有关的理论评价;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随时间而进步。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都是试图用一种特征或一种标准来区分科学或非科学。随后邦格的多元标准弥补了上述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划界标准的不足,但邦格没有考虑到量化的划界标准是否可能,而且所谓的精确性也相当模糊。另外,邦格提出的科学划界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word1.是否具有可检验性是否具有可检验性是科学与形而上学以及其他非科学形式的最根本的区别。经验科学接受经验的检验,形式科学接受意义分析的检验,但是任何形而上学、宗教、文学、艺术或诗歌都不接受这样的检验。2.是否具有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结果,都持某种有理由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挑剔、自我批判的过程。正是科学家们不断地对科学中以往已有的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事实”作严格的批判、审度和修正,才使得科学能不断地愈来愈趋向于真理,消除错误,使科学本身不断地得到发展。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和任何宗教迷信、教条主义、权威崇拜不相容的。任何宗教都不可能鼓励自己的信徒对自己的宗教或教义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相反,总是通过种种神学说教对教徒进行精神控制或对教义进行盲目崇拜。任何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某种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的教条主义意识形态,也都总是竭力用这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思维,使之变成某种精神的牢笼。它只许人们对它“坚信”,不许对它有任何动摇,更不许对之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否则就可被视为违反“天条”,是可以因此而治罪的。科学中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与任何提倡个人迷信、权威崇拜的做法不相容的。科学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拒绝任何个人迷信或权威崇拜,而任何的个人迷信和权威崇拜则总是要扼杀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张扬,它是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科学的可检验性与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可检验性要求可以看做是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所蕴涵的一个要求,但是,可检验性却又是科学区别于其他非科学的意识形式的最根本的特点。3.是否具有进步性科学的进步性是科学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科学的进步性是与科学的可检验性以及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正是通过它不断地、自觉地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自我怀疑和批判,促进自身不断进步的。这就使科学的发展与任何宗教或教条主义意识形态显著不同。宗教或教条主义学说要求死守它的教义或教条,甚至可以喊出要求它的教义或教条“万岁”的口号。而科学却总是通过自觉地自我检验、怀疑和批判自己以往的理论以及其他成果,用更加进步的理论、方法、仪器甚至实验成果去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当然,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总是以“毁弃”自己的过去的形式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形式也使得它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形式很不相同。文学艺术在历史上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积累、积淀而不断地丰富起来,但很难说它后来的成果(艺术产品)word一定比它几百年以前,甚至一两千年以前的前辈的成果有了多么明显的进步。例如,我们很难说今天的某个雕塑家的作品一定比古希腊留存下来的维纳斯雕像更加“进步”,也不能说今天的某个大剧作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更“进步”,同样,我们也不能说现今的某个音乐家的作品比一两百年前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或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更进步。绘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说今天的某个画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达·芬奇的名作更进步。但是科学却不同,它是明显地进步着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近代科学比古代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8世纪的科学比17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9世纪的科学比18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20世纪的科学又比19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科学的这种以“毁弃”过去为特点的明显的进步方式,确实是科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对今后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因此还需要更深刻的研究。
本文标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2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