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三物理下册听课笔记
1初三物理下册听课笔记2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特点:(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总是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注意: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不一定有力产生。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能有力产生。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施加的力5.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控制变量法)三、力的示意图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画法:(1)确定受力物体和力的作用点、方向。(2)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力大的线段长,(3)在线段的末端标箭头。(4)写上力的符号及大小。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一、弹性: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如橡皮筋、弹簧等。32.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如橡皮泥、铜丝等。3、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4、弹性限度:发生弹性形变的最大形变量5、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6.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注意:我们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实质都是弹力。二、测力计1.定义:测量力大小的工具2.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3.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观察认清分度值、量程,被测力不能超过量程。(2)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几次,放手后看指针能否回零,若不能,则需调零。(3)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4)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注意:测力计的示数只显示钩子一端所受拉力的大小。第三节重力一、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G)2.施力物体:地球3、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受重力作用。4、重力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受重力不同。注意: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5.万有引力(牛顿):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二、重力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9.8N/kg2、公式:G=mg变形:m=G/g3、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N/kg4.g=9.8N/kg的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4三、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作用:检查是否竖直或水平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1、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2、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第四节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2、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4.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5.摩擦力大小的测法: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原理:二力平衡)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7.把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木板上,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测力计的示数,发现示数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8.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压力(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9.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减少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变滑动为滚动(4)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离。自行车上的摩擦:有益摩擦:车把套、脚踏板、刹车、轮胎5有害摩擦:轮轴、飞轮、脚踏板、车把。第五节二力平衡一、二力平衡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是平衡的。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就叫做一对平衡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受力一定是平衡力。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即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力的合成:(1)合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与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相同,我们就说这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二力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就叫二力合成(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a.如果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与两个力方向相同。b.如果方向相反:F合=F大–F小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三、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力的变化一个力发生变化,另一个力不一定随着变化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第六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61.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方法:换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毛巾、木板、玻璃面2.要使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3.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小__,速度减小得越慢__4.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5、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实验法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2、说明:(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3.分析步骤:(1)分析原来状态,(2)条件改变,(3)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4)得出结论。4.为防止惯性造成危害(交通上)而采取的措施:(1)系安全带。(2)限速。(3)保持车距。(4)禁止超载。5.利用惯性的事例:(1)跳高、跳远需助跑。(2)拍打衣服上的灰尘。(3)使锤柄套紧锤头。6.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点(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一条规律。(2)惯性是无条件的,惯性定律有条件,必须以“不受外力”为先决条件四、力和运动的关系:1、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但形状改变。3、物体受不平衡力时,运动状态改变,可能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7第七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一、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F)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压物体内部3、作用点:在受压物体表面上4.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GGF+GG–FF-GF5.自由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给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它的重力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1.通过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2.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3.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1)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在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三、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3.公式:P=F/S变形:F=pSS=F/p4.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指两物体的接触部分)。B、特例:对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水平面的压强P=ρgh。5..换算关系:1Pa=1N/m26.0.5Pa的意义:0.5Pa表示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0.5N。87.增大压强的方法: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8.减小压强的方法: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一、液体压强:1、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2、结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且液体具有流动性。3.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测量原理:当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压强越大,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5、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二、液体压强计算:1、液体压强公式:p=ρgh(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也是用了理想模型法)2、符号意义及单位:液体密度----ρ-----千克/米3(kg/m3)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液体深度----h-----米(m)液体压强------P------帕(Pa)3、说明:(1)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重力、体积无关。(2)深度h:自由液面到该点的竖直距离。(3)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4.各种液体压强计算规律: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公式1:p=ρgh(任意形状的容器)公式2:P=F/S=G液/s(柱形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9公式1:F=PS(任意形状的容器)公式2:F=G液(柱形容器)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F=G容+G液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P=F/S=(G容+G液)/S第三节连通器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2、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同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第四节大气压强一、大气压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注意: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存在且很大。(奥托.格里克)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事例: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3×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10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
本文标题:初三物理下册听课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2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