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概要:描述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层次主要由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构成。文学形象塑造的理想形态有三大类:一是文学典型;二是文学意境;三是文学意象。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本文)概念2、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的文本层次说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不同:文学作品是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意义的语言产品;文学本文是指有待于读者阅读并赋予意义的语言产品。区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意义:1、破除作者决定论和单一意义论;2、突出文学的基本语言特性;3、倡导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阅读。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一)中国“言、象、意”三要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弼《周易略例》(二)西方英加登(R..Ingarden)的文本层次描述:1、声音层:字音及高一级的语音组合;2、意义单元层:由字音及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层次;3、图式层:多重图式化面貌(schematizedaspects),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大略图影,包含若干“未定点”(spotsofindeterminacy);4、再现客体(representedobjects):再现客体层及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5、行而上质层:指文本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某些精神内涵。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语言层面(二)文学形象层面(三)文学意蕴层面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言语层:指文学文本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言语的基本特点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的内指性文学言语不指涉显示世界,而是指向文学自身。日常生活语言的外指性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内指性指的是文学言语的所指只指向文本的内在言语系统,其意义和有效性由内在的言语系统所产生和决定。文学言语的内指性,与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的外指性不同,可理解为艺术真实和科学真实的不同。有时可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即可。如:艺术中的“白发三千丈”、“月是故乡明”和现实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艺术真实只要符合诗意逻辑中显现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就行了,而不必再受外部世界的局限。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文学言语的心理蕴含性人类语言具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文学语言中蕴涵的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必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普通语言和科学语言强调指称功能。文学言语强调表现功能,其中充满的主体赋予的感觉和情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文学言语的心理蕴含性人类语言具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文学语言中蕴涵的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必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普通语言和科学语言强调指称功能。文学言语强调表现功能,其中充满的主体赋予的感觉和情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3)文学言语的阻拒性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审美疲劳的不能再引起人们注意的遗言。如:春暖花开、帅哥、美女等惯例和流行语。文学言语要避免这种“自动化”显现什克洛夫斯基: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而更好地唤起人们的艺术感受,使人们的意识得到升华。比如,他举例说: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到它,但是当我们跳舞时,无意识的步行姿态就会给人以新鲜之感。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为了被感觉到才构成的步行。所以他主张对于文学语言来说,就是要把“步行”改成“跳舞”。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郭沫若《凤凰涅槃》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形象层面•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1、层次:(1)语象(2)心象(影、情、理)(3)幻象2、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清代文论家章学诚把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即物象;另一种是“人心营构之象”,即作品中的形象。“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是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没有物象,只有心象,一切形象皆虚象皆假象。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特征: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但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强调“合情合理”。“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理”是指生活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刘勰“情者文之经”,“情”是为文的基础,在艺术中,情比理更重要。如: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特征: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既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但同时又是一般的、普遍的。卢卡契《艺术与客观真实》:“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特征: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需要借助想象,与造型艺术的直接性不同。间接性带来的是形象的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到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三)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三)文学意蕴层面•1、历史内容层•文学再现现实世界,文学是百科全书、历史风俗画卷、历史的镜子•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戏剧如《茶馆》,诗歌如《长恨歌》。•陈忠实《白鹿原》历史内容层陈忠实史诗般的《白鹿原》(三)文学意蕴层面•1、哲学意味层•艺术史以形而下的形式表现形而上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诗学》:“写诗这种活动更富于哲学意味。”•陶渊明《饮酒》哲学意味层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哲学意味•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这首诗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位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三)文学意蕴层面•3、审美意蕴层•审美意蕴指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如单纯抒情、写景的作品。•苏轼《海棠》审美意蕴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之审美意蕴层•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Tupos/type)论的发展•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第二节文学典型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黑格尔)“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两种属性——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内在本质极其生动丰富。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与总特征:局部的特征要为总特征服务,成为突出形象总特征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文学典型的重要要求。因此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形象的总特征,二是构成总特成的局部特征。文学典型特征性的层次:1、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2、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丰子恺绘阿Q堂吉诃德斗风车阿Q•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得自己胜利了。他头上有癞疮疤,人家拿他开玩笑,开始他“怒目而视”,后就对人说:“你还不配”。他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地走了。直到最终人家要杀了他了,他还为状纸上的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后来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呢”,于是他睡着了。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第二节文学典型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指的是文学形象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超越时空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构成文学典型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有三:A、典型性格所显示出的生命的魅力。通过典型性格展示出了人类性格的丰富性,和不同个性的独特价值,以及独特生命形态的特殊价值。B、典型性格所显示的灵魂
本文标题: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4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