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古书的文体知识.ppt
1古书文体知识2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古代的文体与今天的文体在种类、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古代的文体。了解古代文体的一些特点和流变等基本知识,对于正确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很有帮助。3一、古人对文体分类的研究简况文体的分类起源很早。《尚书》一书就将所收的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宋代陈骙《文则》认为《左传》中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文体。可见先秦时期,文体已经非常丰富。对文体的研究,始于魏晋时代。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晋陆机《文赋》把文体扩大为十类,对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求都做了更准确细致的阐述。此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论述文体的专著——挚虞《文章流别集》和李充《翰林论》,可惜此二书都已不传。4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文体的流变。此时还出现了第一部按文体编排的文章总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全书共把文体分为38类。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移,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5自唐宋至明清,对文体的研究代不乏人。值得一提的如,宋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明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等。这些著作把文体分门别类,有的分类过细,如《文体明辨》把文体分为127类,显得过于琐碎,不利于把握文体的特点。清人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在总结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文体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古文辞类纂》的分类仍不科学,有的同名而异实,如同样称“序”,“序跋”的“序”和“赠序”完全不同;“座右铭”和“墓志铭”也不同。6二、文体的分类标准古人对于文体分类或繁或简,或不太科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分类的标准不统一。不同的文体既有外在语言形式的差异,又有内在内容和功能用途的差异,因此分类的角度和依据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例如诗、辞、曲、赋、颂、赞、箴、铭主要是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区分的。传、状、论、辨、杂记则是文章的内容角度来区分的。书信、赠序、诏令、奏议、碑志、哀祭等是按照功用来区分的。现在我们按照这三个不同的标准分别为文体作分类。7(一)按语言形式分可分为散文、韵文和骈文。韵文指押韵的文章,如诗、辞、曲、赋、颂、赞、箴、铭。其中辞赋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但它基本上是押韵的,所以归入韵文一类。骈文也称四六文,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以偶句为主,讲究平仄、对仗。骈文不押韵,不属于韵文。但它又讲究平仄和骈偶对仗,又不属于散文。骈文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我们应当把它另列一类。8除韵文和骈文之外,都可以看作是散文。散文句式长短不齐,不讲究句式的对仗、平仄,也不要求押韵。这类文章占古代文章的大多数。9(二)按内容分可以分为传、状、论、辨、杂记,等。(三)按应用范围(功能)分可分为:书信、赠序、诏令、奏议、碑志、哀祭等。10三、韵文分类(一)诗歌类(1)古体诗四言:《诗经》(《关雎》《伐檀》《硕鼠》)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敕勒歌》、《归园田居》《饮酒》)六言:楚辞(《离骚》《涉江》)(2)近体诗五绝:《登鹳雀楼》《静夜思》七绝:《回乡偶书》《江南逢李龟年》五律:《春夜喜雨》《春望》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过零丁洋》11三、韵文分类(二)词类小令(58字以下):李清照《如梦令》、白居易《忆江南》中调(59—90字):李清照《一剪梅》、范仲淹《渔家傲》长调(90字以上):李清照《声声慢》、苏轼《水调歌头》12三、韵文分类(三)曲类及其他(1)散曲:小令: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2)杂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长亭送别》其他:歌谣:东阳民歌集《凤仙花》13四、骈体文分类辞赋: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如杜牧《阿房宫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王勃《滕王阁序》。14五、古代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散文根据它们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15(一)史传文史书传记、文人个人创作的传记、行状等都属于此类。史传文又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优点是以时间统属人物和事件,可以同时了解到某一时间内发生的各类事件,背景全面、清楚。缺点是首尾连贯性不强,难以知道人物或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左传》叙事经常使用倒叙的手法,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如《郑伯克段于鄢》先倒叙庄公之生及其母姜氏恶之一节。16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记史体裁。最早由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史记》分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是以帝王为中心,世家是以王侯为中心,列传是以各类人物为中心。纪传体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是一个重大的创举。它的出现标志史传文的成熟。后代官修史书,都采用纪传体。17纪事本末体的特点是以专题为纲纪事,将相关材料按照人物或事件的发展排列在一起,首尾相应,脉络清楚,其优点是便于考察历史事件的始末,所以称“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由宋代袁枢首创,他将《资治通鉴》改编为《通鉴纪事本末》,将全书分成239个专题,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等。这种体裁的优点是“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弥补了编年体连贯性不足而纪传体记事较繁的不足。所以后代《宋史》、《元史》、《明史》相应都编有本末体。清人高士奇还编有《左传纪事本末》。18史传体还不限于官修的史书,史官之外的文人还创作了一些人物传记。它的出现是受史书的影响,但立传的对象往往是难以进入史书的普通人,也不限于死者,生者也可以立传,还有自传。比如刘向《列女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唐代这种文人传记有很大发展。如柳宗元即创作了大量此类传记,如《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19行状,也属史传体。亦称“行述、行迹、行略、事略”。行状本来是一个人死后,其亲友等为了请求朝廷加谥或立传而提供的参考材料,后来发展为成一种文体。与一般的传记相比,行状一般只褒不贬,所记的人物世系、籍贯、事迹等也较详细。好的行状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传记。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法师讳褘。字玄奘。俗姓陈。汉大丘长仲弓之后。本居颖川。后徙河南。子孙因之为缑氏人焉。高祖湛魏清河太守……。所悲运促。不终其志。呜呼哀哉王统照1921年王统照与郑振铎、茅盾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20(二)说理文说理文,也称论辨文、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明辨是非或阐明道理为目的的文体。从内容上,说理文可以分为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21说理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比如《周易》的《系辞》,《左传》中的辞令,《战国策》中的说辞,《论语》中的部分语录,《墨子》中的《十论》等等。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为推广自己的学说,纷纷写作说理文,而且各具特色。如《孟子》雄辩犀利、气势恢宏;《庄子》汪洋恣肆、意趣横生;《韩非子》峻拔冷峭,锋芒毕露。它们对后世的说理文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典范。22从形式特点来看,说理文最重要的体裁有:论、说、辩、原。论和说性质相近,目的都在说理。论,即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要求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比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说,则侧重于说明解释,写法灵活,篇幅短小。比如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23辩即辩驳,就某一观点所作的驳论文章。重在破,而不在立。论辩色彩很重。如柳宗元《辩列子》、韩愈《讳辨》(抨击唐代陈腐的避讳风气。李贺父名晋肃,因而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因“晋”、“进”同音。韩愈因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附:订:王充《订鬼》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原,即追本溯源。对某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皮日休说:“夫原者何也?原其所自始也。”如韩愈《原道》、《原性》等、黄宗羲《原君》《原臣》。24(三)杂记文杂记文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范围也比较广,除史传、碑志以外的记叙文大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有记台阁名胜的,如苏轼《喜雨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杨积庆《重建芙蓉楼记》等;有记山水地理的,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等。此外还有记事、记物、记人的等等。25杂记文中还有一类较大的,笔记文。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一般篇幅也较为短小。如刘义庆《世说新语》,以品评人物为主。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作者一生见闻经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近乎志怪丛谈。26(四)应用文1.奏议奏议是臣下给君上的书信、报告。其中又有奏、议、书、疏、表、对策、札子等等。如晁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述自己见解的奏议。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必有据、条理清晰。272.诏令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如:刘邦《高帝求贤诏》、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等。诏令类还有一种檄文,是用来军事讨伐的文告。“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檄文讲求词锋犀利,气势夺人,刚键明快,富于鼓动性。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283.碑志记事或纪念性的刻石文。碑指的是碑铭,也叫碑文;志指墓志铭。碑铭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还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韩愈《南海神庙碑》。此外还有墓碑,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294.哀祭哀祭文是哀悼死者或祭告鬼神的文章。常见的有诔、哀辞、吊文、祭文等。诔是用来表彰死者生前的功德并抒发哀悼之情。与碑文在内容上其实是一致的,祇是不刻石,语言形式也相对自由。如曹植《王仲宣诔》,贾宝玉《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云云。哀辞主要用来哀悼夭亡或早死的人。内容与诔并无多大差别。如韩愈《孤独申叔哀辞》。30吊文是凭吊性的文字,主要特点是对着遗迹、遗物等悼念古人或感慨往事。如贾谊《吊屈原赋》、李华《吊古战场文》。祭文是在祭奠时宣读,表达哀伤之情,往往兼叙死者的生平事迹。祭文多有固定的格式,以“惟某年某月某日”开头,接着说明致祭者和受祭者的名字,中间是正文,最后以“鸣呼哀哉!尚飨”结尾。以追念伤悼为主,抒情色彩较为强烈。如韩愈《祭柳子厚文》、《祭十二郞文》。315.其它文体序跋: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跋)。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序》,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赠序:古人所谓“赠言”,唐初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序最多、最好。《送董邵南序》《送孟东野序》等。书说:书一般指书信,说大多是叙述兼议论。司马迁《报
本文标题:古书的文体知识.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6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