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
不同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1、目的要求本设计通过在不同印刷压力条件下,采用实地印刷盘,用印刷适性仪打样出印刷样张,测试油墨转移率,从而了解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要求做出油墨转移率与印刷压力的关系曲线,分析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并对样张质量进行分析。2、仪器设备IGT—C1—5印刷适性仪、电子分析天平、128g铜版纸(尺寸60×265mm)样张若干、黄色油墨、玻璃板、洗车水、抹布、调墨刀、透明胶带3、设计原理油墨的转移在印刷中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它反映了图文信息在承印物上的再现,决定了印刷的质量。印刷前由印刷适性仪油墨传输系统供给印刷盘的墨量,叫印版供墨量,用x表示;印刷后转移到纸张表面上的墨量,叫转移墨量,用y表示。转移墨量y与印版供墨量x之比,叫油墨转移率,用百分比来表示,记作f,即f=×100%。油墨转移量用称量法进行测量。实验室测得油墨转移量的方法有两种:方法一:称量纸张印刷前、后重量的变化,计算油墨转移量y,此方法受测定环境的温、湿度影响,不够稳定和精确;方法二:称量印版印刷前、后重量的变化,计算油墨转移量y,此方法相对精确,但只适用于质地较轻、幅面较小的印版。本设计采用方法二,通过测量印版辊印刷前、后的重量变化,其差值即为油墨转移量。四、设计步骤1、打开印刷适性仪插上电源,使其运转平稳。2、用调墨刀取适量油墨于玻璃板中,加入适量的洗车水使油墨的粘度调至合适状态。质量量压力100N300N600N800N1000Nm126.908126.908126.908126.908126.908m126.980126.980126.977126.977126.970m126.946126.945126.941126.940126.936油墨压力100N300N600N800N1000N印版供墨量x0.0720.0720.0690.0690.062转移墨量y0.0340.0350.0360.0370.0343、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量出印刷盘的质量,记为m。4、将印刷盘涂布适量油墨,置于印刷适性仪供墨系统下方的轴承中,在串墨辊和匀墨辊的滚压下,经过一段时间使印刷盘周向和轴向表面均匀涂布油墨。5、取一样张于印刷介质板上方,用透明胶带紧紧粘住样张与印刷介质板的一端,使样张沿印刷方向不发生移动。6、在电子天平上称量出均匀涂布油墨的印刷盘质量,记为m。7、将印刷盘装进印刷滚筒轴中,下方放上处理好的样张,调节印刷压力至100N,按住适性仪左侧的Down和右侧的Print键,印刷出样张。称量出完成印刷后的印刷盘质量,记为m。8、改变印刷仪的印刷压力为300N、600N、800N、1000N,重复4567步骤。依次测出不同压力状态下的m、m数值。5、数据分析为了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两次实验,得出了以下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x=m-m,y=m-m)油墨转移率f47.2%48.6%52.2%53.6%54.8%质量量压力100N300N600N800N1000Nm126.908126.908126.908126.908126.908m126.971126.972126.963126.969126.977m126.941126.941126.934126.937126.940油墨压力100N300N600N800N1000N印版供墨量x0.0630.0640.0550.0610.069转移墨量y0.0300.0310.0290.0320.037油墨转移率f47.6%48.4%52.7%52.5%53.6%f值移率压力100N300N600N800N1000N油墨转移率f47.6%48.4%52.7%52.5%53.6%油墨转移率f47.2%48.6%52.2%53.6%54.8%f平均值47.4%48.5%52.45%53.05%54.2%第二组数据(x=m-m,y=m-m)对以上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到以下数据:由以上图表可以直观的看出:随着印刷压力的增大,油墨在纸张上的转移率也相应的增大,这一现象与理论上是相符合的。但是在本次试验中由于不能精确控制不同印刷压力下,印刷盘上墨层厚度一致、油墨在印刷盘上的涂布均匀度、油墨的黏度等条件,因此对不同压力下油墨的转移率测量值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这些条件带来的误差相对影响较小,因为本实验基本可以反映不同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影响油墨的转移因素是很多的,包括承印材料的表面性质和状况、印刷油墨的流变性、印版的材质和图文形式、印刷机的类型和结构、印刷的压力和速度。叠印时间对干式印刷油墨叠印率的影响一、目的要求采用实地印刷盘印刷,通过改变两色的叠印时间进行叠印实验,测试不同叠印时间的叠印率,并分析叠印时间对干式印刷油墨叠印率的影响。二、仪器设备IGT—C1—5印刷适性仪、X-Rite分光光度计、128g铜版纸(尺寸60*265mm)样张若干、黄色油墨、青色油墨、玻璃板、洗车水、抹布、调墨刀、透明胶带三、原理设计油墨的干式叠印是指先印的油墨固着在承印物上,在接近干燥时,后一色油墨才印刷附着在其上,称为油墨的干式叠印。贝雷斯油墨叠印率公式:油墨叠印率的物理意义是指三原色油墨印刷时,待印原色墨层的主密度转移到原色墨层上的百分率。叠印率公式:,式中,------用油墨密度表示第二色油墨在第一色油墨上的油墨叠印率;-----印在纸张上第二色油墨的密度;-------叠印在第一色油墨上的第二色油墨的密度。四、步骤设计1、打开印刷适性仪插上电源,使其运转平稳。2、用调墨刀取适量油墨于玻璃板中,加入适量的洗车水使油墨的粘度调至合适状态。3、将印刷盘涂布适量黄色油墨,置于印刷适性仪供墨系统下方的轴承中,在串墨辊和匀墨辊的滚压下,经过一段时间使印刷盘周向和轴向表面均匀涂布油墨。4、取一样张于印刷介质板上方,用透明胶带紧紧粘住样张与印刷介质板的一端,使样张沿印刷方向不发生移动。5、将印刷盘装进印刷滚筒轴中,下方放上处理好的样张,按住适性仪左侧的Down和右侧的Print键,印刷出六张黄色实地块样张。6、印刷完后将样张放在桌上晾干,分别等20min、4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进行第二次青色油墨的叠印。7、用X-Rite分光光度计测得黄油墨、青油墨的实地密度和两色的叠印率。五、数据分析为了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两次实验,得出了以下两组数据第一次实验叠印20min4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率密度时间D1.271.251.191.121.021.11D1.481.531.381.421.301.17T95%93%95%96%95%96%第二次实验叠印率密度时间20min4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D1.291.231.181.121.021.10D1.481.531.361.431.311.19T94%95%96%93%92%92%由以上图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在叠印率实验中,随着叠印时间的延长,油墨在纸张上的叠印率先增大到一个峰值然后下降至某一数值,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叠印率基本稳定不变,这一现象与理论上是相符合的。在本次试验中由于不能精确控制印刷盘上墨层厚度一致、油墨在印刷盘上的涂布均匀度、油墨的黏度等条件,因此在同样印刷压力下对油墨的叠印率测量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这些条件带来的误差相对影响较小,因此本实验基本可以反映不同叠印时间对干式印刷油墨叠印率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干式叠印的两色印刷间隔时间较长,如用单色胶印机进行多色印刷以及使用多色凹印机、多色柔性版印刷机的印刷,均为干式印刷。油墨的叠印是以湿压干的方式进行的。在干式叠印中,一般认为在墨膜的中间分离,即一半转移到前一色墨膜上,另一半仍留在印版表面,若叠印前,印版表面的墨膜厚度为A,油墨在A/2处分裂。在干式叠印中,后印的油墨是向已经固着并逐渐干燥的油墨上转移的,在油墨的叠印中,承印物上附着着第一色油墨以后,其表面原有的性质因被油墨覆盖而改变,干燥后的墨膜表面性质就成了影响油墨叠印率的主要因素。印刷过程中油墨的转移实际上就是墨膜分裂并转移到相应物面上的过程。如果第一色油墨的粘着性大于第二色油墨的粘着性,第二色油墨则能很好的附着在第一色墨膜上,叠印效果良好。相反,如果第二色油墨的粘着性大于第一色油墨的粘着性,第二色油墨不仅不能在第一色墨膜上很好的附着,而且还会把第一色油墨带走,叠印便无法实现,可见油墨的黏着性对油墨的叠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生产中,为使油墨叠印顺利进行,必须使先印的油墨层具有两个特性:①保持一定的黏着性,后印油墨的黏着力要小于先印油墨的内聚力。②保持一定的润湿性,能被后印的油墨润湿而相互附着。六、设计心得体会在做设计之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就会使得做实验时难度加大,浪费实验的宝贵时间.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这次课程设计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
本文标题:印刷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0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