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对学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描述性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记录教育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来揭示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心理发展:从广义而言,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发展;从狭义而言,是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客体永久性:大约在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该事物是存在的。运算: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人格:又称个性,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着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场独立: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做指导。场依存: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做指导。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成分。智力: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能力为核心。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由成熟决定的,至少可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强化: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通过呈现刺激以增强反应概率是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终止愉快的条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不愉快刺激或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认知结构: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并且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食物类别做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认知过程: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接受学习: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诱因: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自我实现: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基本需要:是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而产生,也称缺失需要,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降低。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找出其性质,推理其原因的过程。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学习有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知识直观: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层次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知识概括: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知识:主体通过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表象。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质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命题。陈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起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行为步骤。表征: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即信息喜爱长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思维水平的概括。深度加工: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前摄抑制: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对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特点,主观映象,内潜性,简缩性。练习曲线:表示练习过程中次数与练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的图示。高原期:练习的中间的一个明显的、短暂的停顿期。心理练习:练习者在头脑中对动作进行反复操作来练习技能的心理活动。内化:外部动作向内部动作的转化,是内部动作映像的形成过程。算子:把一种问题状态改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或知识状态的方法。动觉: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主要反映身体运动时各种肌肉活动的特征,为我们提供身体运动的信息。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潜在的、简缩的形成过程。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习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辅助实施。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的制作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认知策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获得、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大脑在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精细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生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之间的联系。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SQ4R学习法:由包括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六个步骤或程序结构的,一个一般的阅读基本程序。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问题空间: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要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其实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算法式策略: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所有可能途径都加以尝试的一种策略。启发式策略: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定势:一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功能固着: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其他功能而一些了问题的解决。创造:一种最终产生独特而有价值产品的活动过程。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思想方法理论,也可以是一种物品或其他东西。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特殊教育:(广义)对有各种特殊需要的人进行专门的教育,(狭义)针对各类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将障碍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并给他们提供支持性服务。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的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的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替代强化:人们的学习是在观察别人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所产生的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替代性经验。从众:人们对某种行为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根据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态度定势:个体在形成新的态度时受到了以往态度的影响。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偏差行为:偏畸、不正常的行为及行为与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并存在负面影响。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个体的相关资料,对其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反映: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行为塑造: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刺激反应或强化、惩罚等程序帮助个体消除不良行为,习得适应行为。代币制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当个体表现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给予其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个体可用代币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从而强化其良好行为。系统脱敏法:诱导个体缓慢的暴露出导致其焦虑、恐惧情绪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训练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恐惧的目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1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