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概述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为什么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的基本作用呢?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和偏衰。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凡药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之。”除了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治病的基本原则外,古代医家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前人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后人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记载。每味药物都有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1、四气的确定: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2、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四)四气的意义: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3、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二、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二)五味的作用:《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故《内经》又提出了“五禁”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1、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当归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等。2、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阴、阳不足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多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3、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但亦不尽相同,酸味药可以生津,即“酸甘化阴”而涩味药无此功用。5、苦: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2)燥: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3)坚:坚阴。泻火存阴。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连、苦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芩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6、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癥瘕痞块等证。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海蛤壳: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消痰软坚。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从咸味考虑的,例如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7、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以及痰饮、泄泻等证。如茯苓、猪苓、薏苡仁利水消肿、通草、灯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三)五味的确定:1、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3、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皂角刺本无辛味,因葛根能解表散邪治疗表证,皂角刺能消痈散结治疗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故二药皆冠以“辛”,因辛能散、能行。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四)性味合参: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1、气味相同:(1)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用。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气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1)味同气异:紫苏辛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石膏辛寒:清热降火。(2)气同味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散风寒解表、平喘、利水。杏仁: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乌梅: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肉苁蓉: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润肠通便(3)气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党参:甘温,补中益气。(4)一气数味:作用范围大。辛—行气活血当归—温—散寒甘—补血养血—补血活血、行气散寒、温经止痛、润肠通便。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分折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三、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上升降—下降浮一发散收敛固藏—向内沉泄利二便—向下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药性升浮:都能上行向外。(1)功效: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2)主治: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
本文标题:中药学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1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