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审美文化是一个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讨论较多且争议较多
“审美文化”是一个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讨论较多且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也是西方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甚至“审美文化”概念本身,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科技发达与物质进步的现代化大潮中,“审美文化”正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第一节审美文化概说一、人类文化与审美文化虽然中外思想史上早已使用“文化”这一概念,但对于这个概念却有多种多样的解释。19世纪中叶以后,“文化”概念成为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热心讨论的话题,在此基础上,甚至诞生了一门专门的学科———文化人类学。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步形成。这门学科在美国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在英国有时又被称为“社会人类学”。1直到20世纪下半叶,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真正形成,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广泛。汉语中的“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又在近现代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后,增添了新的含义。史书记载,西汉以后,“文化”正式作为专用名词使用。在古代中国,“文化”基本上从狭义来理解,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或狭义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人文’与‘天文’相对),与无教化的‘质朴’和‘野蛮’形成反照(‘文’与‘质’相对,‘文’与‘野’相对)。”2与此相反,欧洲各国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开始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后来才逐渐扩大到精神文明领域。“十六七世纪,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逐渐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可见,与中国古代‘文化’概念一开始就有‘文治教化’含义相异趣,欧洲的culture一词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逐渐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的。”319世纪以来,由于“文化”这一术语被广泛使用,而且为数众多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每个学科内部又出现众多的派别,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对文化范畴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从而给出了数百种各自不同的“文化”定义。这些定义分别来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民族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甚至精神分析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因而具有各不相同的外延和内涵。直到今天,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外学术界仍然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在为数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有两种说法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在他所著的《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提出来的。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4这个著名的定义在19世纪的西方长期被视做经典的定义。泰勒第一次从整体性上来界定文化,他相信文化发展同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对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作出较为可信的说明。当然,这个定义也有局限性,如它只强调文化的精神方面,而且本质上只是一个描述性定义。另一个1参见覃光广主编:《文化学辞典》,158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2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转引自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109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是在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1876—1960)和克拉柯亨(1905—1960)在他们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1952)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在书中详细列举和分析了当时流行的170多种定义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们认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5这个定义强调了符号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迄今为止欧美发达国家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一个文化定义。总之,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的“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系统,而它们又分别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的子系统。例如,在精神文化这个系统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美学等许多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们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尤其是这些文化子系统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文化”应当是文化大系统特别是精神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者换句话来讲,“文化作为大系统无所不包,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子系统便是审美文化。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文化形态,一方面,它是一般文化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这个大系统,只有作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实现其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同其他文化子系统,如经济、科技、道德等,处在一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6由此可见,只有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审美文化”,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进一步认清它同其他各种文化子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二、关于审美文化如前所述,“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现当代的产物。尤其是现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都给现当代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审美文化”应运而生了。关于“审美文化”的讨论和研究,欧美学术界从19世纪已经开始,而我国学术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参加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之中。但是,如同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一样,中外学术界关于“审美文化”至今也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仍然在讨论和研究中。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文化”(aestheticculture)呢?“在西方,‘审美文化’早已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代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概括起来,这一时期人们关于‘审美文化’的观点有三种,即英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美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欧洲大陆学者提出的‘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7简而言之,欧美学术界这5转引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25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7聂振斌等著:《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29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三种传统看法,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审美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表达了他们各自对“审美文化”的不同认识和理解。第一种看法可以将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作为代表,正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观点。克莱夫·贝尔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必须有一个由文化人组成的文明核心,从而去教化和影响整个社会,而这就离不开艺术和审美这两个媒介。第二种看法可以将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作为代表,梭罗倡导“生活艺术化”,在他看来,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梭罗认为,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显然,梭罗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第三种看法在欧洲大陆很有影响,欧洲各国有许多学者都反对将真善美分离,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强调认识、道德、艺术在审美原则下的融合。实际上,这种看法在欧洲大陆学术界一直很有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席勒在《美育书简》这部经典著作中,就表达了他对人性分裂的忧虑,主张真善美在高层次上的融合,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指出,除了以上三种观点以外,还有其他的观点在西方当代文化批评中十分流行,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这就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以杰姆逊等学者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等。从总体上讲,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当代文化持否定与批判态度,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技术化给当代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突出特点是文化批判性,在他们看来,传统美学提倡精神性与自由性的文化品格,在今天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时代已经蜕变为享乐型与消费型的商业品格,他们由此分析与阐述了美学从传统理论向当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种种弊端,并给予了严厉的谴责。应当承认,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当代审美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既有存在的价值又有负面的作用,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流派学者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态度,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审美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这是一个新事物,再加上多种意见的分歧,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看法。一些学者强调把审美文化视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我们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或曰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超越性、愉悦性以及创造与欣赏相统一等)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乃至异化了的人性得以复归。……本定义一方面坚持了艺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了它属于高尚的精神生活领域,与目前流行的种种所谓‘文化’划清界限,同时又涵盖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不仅文学艺术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文学艺术之外的广大文化领域,也都可以是审美的。”8这些学者认为,当代社会中“审美文化”之所以应运而生,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从而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对社会人生持审美态度并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此外,当代审美文化又大大超出了传统文学艺术的领域,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服装设计、居室装饰、工业艺术设计、环境美学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得审美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审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的现实,而不再是过去少数精神贵族或特权阶级的专利。这些学者也同时指出:“‘审美文化’这一概念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中国学者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之后提出来的,并以此来阐释新时期所出现的文化、艺术、审美现象。所以,‘审美文化’概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出现的文化现8聂振斌等著:《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53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象。”9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指出,中国当代文化具有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中国当前的审美文化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巨大的转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明显的审美文化变迁的标志:传统审美文化的类型和规则,以及许许多多的禁忌正在或已经瓦解,新的游戏规则正在或已经取而代之。”10中国当代文化确实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态势,反映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外来文化、民间文化、边缘文化,乃至后现代文化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文学艺术与审美领域,也不能不受到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反映出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因此,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变得更加绚丽多
本文标题:审美文化是一个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讨论较多且争议较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2623 .html